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精選8篇)
西安事變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華北相繼被占領,紅軍三大主力在長征后聯手。當時的情況是國家一蹶不振。停止內戰,團結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僅供參考
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精選篇1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把30多集的電視連續劇<西安事變>給看完了,真是感慨頗多啊!以前在歷史書中看到有關西安事變的文字十分有限,而通過這次觀看電視劇<西安事變>之后,對西安事變的整個經過有了一個詳細,深入的了解。從這次事變中我更加對張學良的深明大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感到欽佩,而對蔣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無信而所不恥。也對愛國將士張學良將軍的悲慘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這樣一名愛國將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雖然張學良將士已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永遠都懷念這位愛國將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將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精選篇2
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要不是當時中國的國共兩派正處于打內戰中,日寇就不可能一開始就那么容易的長驅直入,而是會受到慘重的打擊的,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和斗爭的磨煉,所以中華民族是驍勇善戰和擁有高超的戰爭智慧的。當時老蔣固執于“攘外必須先安內”的政策,使中國丟失了大片土地,也急壞了張少帥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攘外必須先安內”的政策緊緊地約束了兩位將軍,使他們無法自由地施展身手,去實現收復河山的愿望。他們被逼聯手發動了當時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統一抗日陣線的形成。但最后楊虎城將軍卻犧牲于獄中,而張少帥遭到軟禁而終身退出了軍事生涯,這是中國歷來愛國將領的悲哀啊!讓我們一起祈望中國從此越來越民主,越來越富強,永遠成為全球第一吧!!
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精選篇3
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張少帥在當時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選擇,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涼之地的結局要好,因為出于對這段歷史的著迷在大學期間近代史的一篇論文里面我還特地的寫了西安事變這事。
盡管從大家有英雄主義、陰謀論、利益論等各種角度出發來探討少帥的背景、實力、和國民黨的利益關系、勢必抗日的決心等等,但我個人還是覺得少帥是個英雄人物,他給了東北人民一個交代,給了國家一個交代,也給了自己的兄弟一個交代。
我想也許是我的視角不夠全面,才會有對少帥和他背后的集體那樣的崇拜,他還是太年輕了,在后人看來也許還有更加好的辦法即可積極抗日又不至于賠上自己的半輩子,可是少帥就是這樣逼著蔣先生再次直面侵華日軍。
也有人會說“誰風流誰狂”又怎么來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來的節節敗退?這些歷史我沒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個人一件事的總是有理由的。而我無比崇拜少帥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關頭挺身而出,這就足夠了。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臺灣瞻仰少帥!
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精選篇4
今天,我看了媽媽推薦的一部電影《西安事變》??赐旰螅冶粡垖W良和楊虎城兩個人的精神深深打動了。
西安事變是講述了張學良將軍在勸說司令無效的情況下,毅然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劫持了蔣司令,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蔣司令同意抗日的情況下送他回南京,對此很多人不理解。對于這個問題他是這樣解釋的:“我本來就沒給他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給他面子,使他沒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張將軍一樣深明大義,為了祖國,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諫不行的情況下直接用兵諫他的上司,讓他不得不抗日。因為他意識到了他的敵人是日軍。所以他一直保持密切聯系,并且不顧蔣司令的勸阻堅持抗日,總結起來,張學良少帥的特點就是敢作敢當,深明大義。他在民族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選擇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對張學良的認識,下面,我再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發。
我的啟發是明白了即使在很嚴峻的情況下也要堅持正確的做法,并且要果斷,不要猶猶豫豫的。
總之,我看了這部電影,真是受益匪淺。
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精選篇5
京劇《西安事變》以傳統戲曲直接表現現代題材“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曾多次在電影、電視、話劇等藝術形式中再現,登上京劇舞臺尚屬首次。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主創者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決定性作用,周恩來成為劇中重點,與張學良、楊虎城,以及蔣介石建起三方力量,共同推動劇情向前發展。在藝術呈現上,《西安事變》突破流派和行當限制,充分發揮劇種優勢,進而塑造出血肉豐滿、情感細膩的人物群像。
周恩來、張學良雖同由須生演繹,但流派不同,前者為馬派須生朱強,后者為楊派須生于魁智。劇中楊虎城、蔣介石則歸由花臉行當,前者是偏重做工的架子花臉胡斌,后者是偏重唱功的銅錘花臉王越。梅派青衣李勝素的挎刀配演也為此劇增加了不少光彩。全劇既挖掘人物的思想與情感,又給予不同行當、流派的唱腔與表演以充分發揮的平臺,從而讓全劇可觀可聽。
歷經“戲曲改革”和“樣板戲”的探索,觀眾對戲曲現代戲的藝術標準要求頗高,戲曲自身在表現今人生活時也有頗多掣肘之處。在此背景下,《西安事變》不僅勇于繼續戲曲現代戲的探索,而且直接表現重大歷史題材,其創作精神值得肯定。當然,作為一出新戲,還需要在演出實踐中繼續打磨。
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精選篇6
央視八頻道的《西安事變》電視劇看完了。劇中盡量真實地重現了曾經影響中國命運的西安事變事件,也力圖能更加細膩的刻畫出影響了中國命運的歷史人物民族英雄張學良。
張學良和楊虎城出于愛國救亡的拳拳赤子之心,決然發動了對蔣介石進行武力扣押實施兵諫的西安事變,在中共的幫助下,迫使蔣介石終于停止了內戰,從而拉開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一致抗日的抗日救國序幕。
然而張楊兩位將軍的命運去因此事件的發生而遭罹了重大的轉折,張學良事后被蔣介石軟禁達55年之久,而楊虎城則被暗殺。劇情最后是張學良置楊虎城等將領的極力勸阻于不顧,執意親自護送蔣回南京。蔣回府后,私宴張學良,宋氏兄妹作陪,飯中,蔣極為大度的許諾張學良很快就可以回去領兵去收復東北,同時故作輕淡的讓張學良寫份本次事件扣押領袖的請罪書,張學良竟又一次置宋氏兄妹的暗示于不顧,不假思索,慨然揮筆。待送走張學良后,蔣立即摸起電話,命令軍事審判委員會馬上開庭審判張學良。就此,張學良開始了被軟禁55年的漫長囚徒生活,所有的領兵收復東北的夢想都化為了泡影。
其中劇中饒有興味的是,當對張學良抱有極大同情心的宋氏兄妹質問蔣介石為何不守信諾時,蔣說的話很有意思:我不是沒勸他不要來南京,可他非要來,我有什么辦法?又說:南京政府不是我一個人的政府,連我都因管教不嚴而想引咎辭職,只不過他們不允許而已。言下之意,張學良是活該自投羅網。這幕場景既反映了老于政治算謀的蔣介石的`陰險,但更嘲弄性的諷刺了張學良政治上的幼稚和無知。
的確,拋開了正義和自己的實力去妄談忠義,以書生意氣和俠客精神想感動蔣介石,無疑于以肉飼虎、自投囹圄。其一生即有悲劇,其又怪誰?在劇中,就張學良最終的命運而言,真有虎頭而蛇尾,令人扼腕惋嘆又感到不值也!
里面有周恩來勸說張學良的一句話:政治是無情的。倒是可以警醒人們悲劇之所在。
當然,評論只是對于電視劇中,至于歷史原貌究底如何,張將軍為什么會最后選取那樣的結局,就不得而知了
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精選篇7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張楊兩將軍發動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時就建議:“根據我兩年來的觀察,蔣可能抗日,他錯在先安內后攘外,你們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勸,內外夾攻,定能扭轉過來?!碑攺垪钇鹗聲r明確表示:“捉了(蔣)之后,只要他答應抗戰,我們還擁護他作領袖?!钡菛|北軍、十七路軍內部對如何處置蔣介石議論紛紛,統一內部思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中共中央堅持和平解決。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變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連召開會議研究。在統一思想后,派周恩來等領導人前往西安談判,一直堅持和平解決爭端。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成為階下囚的蔣介石看到如內戰再起,他難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轟濫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的討伐。事變的成功發動使他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談判,并當面向周恩來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恩來解決一切。他回南京后,周恩來可直接去談判。
他離開西安后,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內戰。而是以軍事為后盾進行政治分化。顧祝同進入西安后,未動兵刃,蔣介石又速派張沖趕赴西安,參加和周恩來的談判。隨后,蔣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廬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
西安事變觀后感300字精選篇8
跨過了一個春節,才把《西安事變》完完整整看了一遍,她談不上是鴻篇巨制,但卻真實再現了那段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
我之所以喜歡看,一是因為演員演得都很好,我最欣賞的還是鄭玉演的蔣介石形象,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演得最好的蔣介石了,很多細節都拿捏到位;二是劇本寫得真實,甚至一些對白都是按照史料來得;三是劇中揭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重要史料,特別是張學良和宋氏兄妹,以及青幫頭子杜月笙之間的關系,另外事變之前西安城內各方的間諜活動也有所涉及,事變之前西安城內復雜的政治環境也在劇中充分表現出來。劇中揭露的很多史料多數人并不了解,但卻對事變的成功或失敗有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這個過程中一個細節的變化都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比如事變前一天早上戴笠給蔣孝先發的電報,以及錢大均無意中向張學良透露了蔣的離陜時間等。
美中不足的是,劇中對張楊兩位將軍在事變之后的情況說得過于簡單,包括張學良跟隨蔣介石回南京的路上以及被審判的過程,都沒有涉及,楊虎城的獄中生活和被害過程也沒有談到,其實我個人認為這些史料對于充分認識蔣介石的陰險狡詐和器量狹小是非常重要的。
我給這部劇打了五星力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這部電視劇,去了解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