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激情歲月觀后感300字(精選1篇)
《大國崛起》飽含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推崇,中央電視臺推出了12集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以探究15世紀后的世界歷史與大國興衰的原因。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大國崛起激情歲月觀后感3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大國崛起激情歲月觀后感300字【篇1】
第一集 學到了要有探險精神,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喜歡探險,在大理這邊經常會看到西班牙一家人騎車旅行。很多事情要敢于去做,敢于嘗試。西班牙個葡萄牙人敢于探險,敢于挑戰海洋,發現樂新大陸,獲得全校海洋霸主。
還有一點就是機會,有機會了一定要抓住。葡萄牙王室沒有接納哥倫布的請求,西班牙王室接受了,于是獲得全校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二集學到了投資理念和借力。投資自己的時間,精力,財力,充實自己。學會借力,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借用別人的力量,來完成自己的目標。荷蘭是個小國,資源匱乏,但是荷蘭會利用外力,利用別國的資源發展自己。荷蘭人還會投資,他們懂得投資,投資一些資源,讓別人為自己勞動,創造更多的財富。
第三集學到了物極必反,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守恒的,就像我最近看的道家思想,否極泰來,陰陽互轉。查理一世過分要求王權,結果被送上了斷頭臺。當一方力量過強,到一定程度會轉向另一方。
第四集學到了市場,市場無疆,做一些事要有遠見,高瞻遠矚。英國看準全球市場,進行全球貿易,全世界都是他的殖民地,非洲為他提供勞動力,美洲為他提供土地資源,亞洲為他提供市場。
第五集學習到了,獨立自主,一個國家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才會屹立于世界。一個人首先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之后經濟獨立,做一個正真的自己。德意志一直處于分裂時期,各個邦國不團結,所以德意志發展不起來。最近看的哲學思想,唯物辯證法中個性和共性的關系。一個人偉人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的思想之偉大。
第六集學到了和為貴,這是中國的儒家思想,以和為貴,大道之行,結合唯物辯證法中的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之間的關系。
教育的重要性,看一個發展前景,就要看這個國家對教育的態度,看一個人的發展,就要看這個人對學習的態度。德國注重教育,發展教育,重視人才,德國才會得以發展。
第七集學到了學以致用,別人的東西要學習,不能按部就班,要結合別人的東西,取長補短,不能因為別人的好全盤否定自己。一個國家的文化也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髓得東西要保留。日本效仿西方,按部就班,沒有符合本國國情,發展受阻。
第八集學到了臥薪嘗膽,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痛定思痛。彼得一世隱姓埋名向美英學習,學習到了正真的技術,建設自己祖國。
第九集學到了規劃的重要性,也就是目標,計劃。一個國家要有宏觀的五年規劃,一個人要給自己一個人生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每年,每個月,每個星期,甚至每天都要有規劃。有了目標,朝著制定的目標奮斗。管理好自己的目標。蘇聯的五年計劃,國家有序的發展自己經濟。
第十集學到了功遂身退和專利。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是道德經里第九章的內容,華盛頓就是這樣做的。
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產品,包括自己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
第十一集學到了宏觀調控,國家干預經濟,貧富差距。美國發生的經濟危機,經濟大蕭條,就是市場經濟自我發展的不利,國家干預經濟,有效調節經濟。
第十二集學到了文化在國家發展中很重要,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經濟全球化。
大國崛起激情歲月觀后感300字【篇2】
這個禮拜,看完了《大國崛起》。這部長達12集的紀錄片,我覺得是央視近年來最好的影片,拍得很大氣宏偉,尤其是它的音樂跟動畫制作水平,感覺很像美國大片了。影片中對各國發展分析的也不錯,有如一位博大精深的歷史老師,讓我很好的回顧了一下高中的歷史,(哈哈,雖然高中歷史學的也還是不錯的)更加寬廣的開拓了我的視野。
玩過《大航海時代四》的朋友應該對大國崛起的一些國家跟城市都不會陌生吧,這也是我對這部影片非常有興趣的一個支點。影片中那唯美的畫面、宏偉的帆船、感人的音樂,感覺跟游戲如出一轍。這的確是一款讓人很長見識的游戲。
不想過多的評論,每個人看完《大國崛起》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網上的評論也都是一大把,比我想的有見地多了。影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兩個國家:荷蘭跟美國。
也許是因為高中歷史課本對荷蘭這個國家的描述非常少吧,感覺看荷蘭的強國歷史是特別新鮮。另外荷蘭也是本人特別向往的國家:郁金香,風車,海道,港口,當然還有那別樣的文化跟歷史。荷蘭的發展跟其它國家不同,它沒有依靠過多的武力掠奪,而是依靠自由貿易跟制度創新不斷使自己的工商業得到發展。小小的荷蘭,卻誕生了許多第一個出現在世界上的機構。荷蘭人口不多,卻享有海上馬車夫的美譽。荷蘭,還成為第一個侵略我們國家的西方大國。這個國家,不可小覷。
美國,正如影片中的標題--新國新夢,很喜歡這種充滿夢想,自由開拓的感覺。美國人的歷史就是移民的歷史,就是各國精英尋夢的歷史。還有一點是美國歷史上,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總是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讓這個國家沒有走太多的彎路。我想,這也是跟它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分不開的。
末了,從大國崛起想到個人崛起,它也有很多借鑒意義的,一個人進行新的嘗試、產生新的觀念,擁有新的視野,是很容易崛起的。
大國崛起激情歲月觀后感300字【篇3】
葡萄牙跟西班牙,考航海了解地球,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場上第一場大戲落幕。
“小國大業”,“大國崛起”,荷蘭這個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的地方,如何撐起“大國”二字。荷蘭的崛起,是通過進一步將地理大發現的潛力進步一步發掘。
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現代社會的轉型,走向了工業革命。當亞當·勒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后,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撐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國市場。
路易十四將法國的啟蒙教育得到了普遍傳播。拿破侖用武力方式將法國帶向了歐洲巔峰。然而武力不能維持這一切。在后來戴高樂帶領下,恢復了往日光輝。
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下跪,他是一位好總理。在二戰中被殺的二百五十萬多猶太人中,沒有一位是他殺的,但是他下跪了。什么是大國?敢于負責任的,能給國內人民帶來幸福,也給國際社會的跟平與發展帶來福祉的國家,才能堪稱大國。
盛田昭夫說堅持而成功的索尼,凝聚了日本這個國家的精神!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都是好學,重視教育的人。使俄國出現了大批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的知識分子。正是在他們的思考中,逐漸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明。
列寧,是一個很成功很成功的人。很敬佩他,他保護了人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蘇。又在斯大林的五年計劃的帶動下,使蘇聯成為了蘇聯強國。
美國的崛起,在我眼里是一個奇跡,從五月花號上的一百多名的英國人到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世界第一強國。跟美國的科技發展迅速離不開。
看來,這些國家的崛起都有幾個共同點。有對外擴張的歷史,都曾經稱霸世界,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在教育、工業、科技等某一方面有過突出的表現。再看看中國,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大國。我想,中國能不能稱霸世界,這不重要。能不能成為工業、科技強國,這不重要。中國,這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能這樣存活到現在,本就是個奇跡了。我想,中國一定也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
大國崛起激情歲月觀后感300字【篇4】
《大國崛起》是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并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該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西方九國為題材,解讀15世紀以來這些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
而大國崛起的原因有什么共同點呢?這九國說明了其中的一些答案:
一:對外擴張的歷史
二:殖民統治史
三:資產階級革命史
四:工業、科技、文化、軍事和社會方面的改革史
五:對世界近代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
對比現在的中國,我們提出的"和平崛起"與他們有所不同。目前世界正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中,信息革命是當前的標志,只有擁有科技創新的能力,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實現國家的整體提升,達到和平崛起的目標。
要實現這樣的崛起,中國就要學習各國崛起的優點,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響。
首先,我們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才競爭力,使全體國民的高等教育素質繼續提升。
美國雖然現在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力在逐步衰退,鋼鐵工業和重工業制造業在失去,就業壓力增加。但是我們業應該看到美國仍然處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科技競爭力還是很強,而科技創新的背后是其高科技人才儲備的實力,美國大學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來說,仍然是一流的。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要崛起,只有教育崛起,才能實現人才水平的崛起。
其次,我們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繼續主導經濟改革,讓中國的市場繼續成為全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全世界在經受經濟危機的創傷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中國市場的開放和擴大內需的潛力,成為了各國的救命稻草,各國紛紛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和制造基地,期盼中國市場的經濟發展,帶動各國走出世界危機。而中國也加大經濟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經濟投資,推動我國GDP水平的更高層次發展,目前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想,如果再有10年,很有可能超過美國,實現經濟總量的新騰飛。
最后,我們要繼續進行科技創新,實現產品核心的技術的掌握。創新能力是當前各國科技水平的體現,有沒有核心競爭力,就看你是否掌握真正的核心技術。目前,我國正處在科技創新的新階段,創新力成為各個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的法寶,因此,只有我們不斷的推進核心技術的研發,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取得先機。
總之,我們既要學習他國崛起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又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制定我們特色的崛起之路,走處一條區別他國的和平之路,中華民族的復興就在不遠的將來,讓我們中華兒女奮發圖強,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
大國崛起激情歲月觀后感300字【篇5】
記得以前學生時代,一上中國近代史,我就逃課,有關這方面的圖冊一本也不買,原因是感到這門課的內容悲慘得令人窒息,今天割地明天賠款,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真是太傷自尊了。不僅如此,在國人筆下的中國近代史,深藏著一種強烈的"悲情情結",一字字似乎都用血淚講述著中國百年來的苦難歷程,同時,還在義憤填膺地譴責西方列強的野蠻無理。這是中國人一種獨特的歷史觀、世界觀。央視正在熱播的12集紀錄片《大國崛起》之所以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評,我認為關鍵之處就是,正面敘述了被我們稱為西方列
強的國家崛起的過程,對國人根深蒂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提出了挑戰。
為什么會有"悲情情結"
中國的近代史有那么多"悲情情結",起源于中國自康熙以來緊閉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的堅船撞開、中國人天朝大國的桃園美夢被它們的大-炮轟開之后。
歷史上,中國一直是重農業輕商業,重陸地輕海洋,重防守輕進攻,自給自足,這使中國完全可以在對外封閉的情況下解決自我生存問題。再加上本身"地大物博",中國人始終認為,中國是天下的中心,其他民族是未曾開化的,把東邊的民族稱為夷,西邊的稱為戎,南邊的稱為蠻,北邊的稱作狄,全部都帶有貶低蔑視之意。
這樣一個向來是恩施天下、極少冒犯別人的大國,自1840年以后的一個多世紀里,前后被西方強迫簽訂了1000多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不僅將自己的領土暫時地或永久地劃歸外國,賠出近20億兩白銀,海關也幾乎交由外國人管理。這的確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忘記的屈辱歷史,特別是中國幾乎從沒主動地去惹誰卻無辜遭受此慘禍,更令人心痛不已。伴隨著腐朽、沒落但又自我感覺良好的中國,被列強連拖帶拉、連打帶壓地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種揮之不去的"悲情"自然在中國人心中長久地沉淀下來。
少講"悲情",調整歷史觀
"悲情情結"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到底怪誰呢?百年后的今天,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依然黯然神傷地述說著那段悲慘的經歷、控訴西方列強的暴行,還是更深層次地看待西方崛起的進程,總結那段歷史的教訓呢?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現在回過頭來看那段歷史,生機勃勃的西方與腐朽沒落的滿清王朝之間是絕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條約可言。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這都是一個非常殘酷但又無法更改的規律。
對于這個問題,偉人已有高論。馬克思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舊中國存在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被英國的暴行破壞的時候, 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解體一樣。"主席說:"要改變‘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須打破封閉狀態,實行對外開放。西方產業革命后,中國之所以落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封建統治者采取愚昧的閉關自守政策,不思進取,因而既跟不上時代步伐,也不能抵御外來的侵略。"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觀那些大國的強勢崛起,反思近代中國的弱勢發展,我們似乎應當這樣總結:造成近代中國歷史悲劇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強的蠻橫無理,但更在于中國自己沒有把握時機,沒有搶先走上近代化之路。歷史絕不能忘卻,可該記住的不只是曾有過的輝煌或遭遇的苦難,最主要的應該是經驗和教訓。歷史需要反思,可反思的主要不是別人當初不該做什么,而應是自己當初為何沒有做,為何不搶占歷史先機,事先成為世界強國。只有這樣,才能以史為鏡,校正中國今后發展的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