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觀后心得范文5篇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長夜漫漫的人生過程中,我們需要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去創造屬于我們美好的未來。我們要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社會中做一個堂堂正正的自我。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血戰鋼鋸嶺觀后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血戰鋼鋸嶺觀后心得1
這就是奇跡!
聽聞多方贊譽,看完之后,果然實至名歸。若是不寫點贊美之詞,實在過意不去。
電影開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觀眾本片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見此后我立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實故事到底怎樣,不然又會被誤導。畢竟改編之后的故事與真實事件南轅北轍的情況并不少見,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導打造的視聽盛宴之外,我對核心劇情一直存了半分懷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戰場之中救下了好幾十個戰友時,那份懷疑達到了頂峰,然而看到影片結尾的事實真相之后,驚得我目瞪口呆。
真實故事居然還比電影來得夸張和戲劇。一直到現在我都無法想象真實戰場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險的戰場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誰能想到這個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這種奇跡,說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應得的贊譽。
整個電影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暢地展現了戴斯蒙德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和愛情,尤其是對兩人之間的戀愛經歷發展得如此順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則展現了戴斯蒙德為堅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絕拿槍,但在戰場上冒著炮火和敵人查殺竭盡所能救下了數十條被困戰場的生命,贏得了眾人極大地尊敬。
影片中導演對戰爭場面的刻畫非常用心。聽說為取得更真實效果還專門炸了一個農場作為影片中的戰場,并不遺余力地呈現出了戰爭中殘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剛接近戰場時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車的尸體從前線運出來,血肉模糊,堆積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個個目光空洞,面無表情,好似已經把靈魂葬送在了戰場,離開的只是一具具軀殼而已。還未真正進入戰場,從這番場景中亦可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無情。等正式開戰之后,呼嘯而過的子彈,血流滿地的斷臂殘肢,炮火洗禮之后尸橫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極為逼真動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觀眾置身于真實戰場之中。面對漫天的槍林彈雨,怎能不讓全身緊繃心驚膽戰?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為戰場的修羅地獄之中不堪一擊。梅導把戰爭的血腥暴力殘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粗暴寫實,打造出一種極其強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會讓觀眾對戰爭也生出了幾分恐懼之感。
除了對戰爭場面的再現,導演對劇情節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極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筆,與后面環環相扣。影片開頭兩兄弟爬山的鏡頭暗示出戴斯蒙德體能并不差,難怪他人雖瘦小,但參軍后體能訓練成績反而挺優秀。后來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點把哥哥誤傷致死。又因為阻止父親時槍走火差點傷人。這些經歷都為他對槍敬而遠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釋。
那么這部電影導演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呢?除了反戰,我覺得明顯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信仰的堅守,尤其是身處困境之時。
當戰爭已經來臨之時,戴斯蒙德無法在家繼續自己的安穩日子,便決意奔赴前線成為一個救人性命的醫務兵。然而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殺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現實中備受考驗。
影片中當戴斯蒙德運回一個傷員時,另一個醫務兵對戴斯蒙德說你難道不知道傷員要分類,傷太重明顯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當即說,都沒救過怎么知道救不了!(具體臺詞記不清了)他對每一個生命都是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珍惜,甚至不分敵友。但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對信仰始終如一的堅守。戴斯蒙德剛入伍時面對長官的責罰和隊友的欺負,明知極有可能進軍事監獄也不愿拿槍,即使裝裝樣子也不行。因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槍和殺人已經沒有區別。妥協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他這份始終不為所動的決心著實讓人動容,但在上戰場之前他在眾人眼中也僅此而已。然而,沒想到的是他在戰場上的表現極為驚艷,堪稱奇跡。當敵人開始反撲,己方部隊撤退之后,他依舊不愿離去,冒著炮火穿梭在戰場之中盡己所能地救下每一個活著的傷員,不論敵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從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堅持不懈,真真徹徹地貫徹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堅守了自己不殺戮的信仰。不僅如此,他在戰場上也暫時成為了戰友們的信仰所在,因為他用行動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會拋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戰,讓人心安;戰場上有他這種醫務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鄰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創造就這種奇跡,那何況蕓蕓眾生中的我們呢?
血戰鋼鋸嶺觀后心得2
人不同于動物,是有思想;更高層次上的人,是有信仰。電影《血戰鋼鋸嶺》的主人公戴斯蒙德. 多斯,和周圍的人都不一樣,他信仰上帝,卻又和一般的基-徒不同,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絕不拿槍,即使參了軍當了戰士。他曾被認為是“懦夫”“瘋子”, 他被誤解、被欺負,被打得鼻青臉腫,甚至因為拒絕射擊訓練而被當作“拒服兵役者”送上軍事法庭審判,他也決不妥協。但他也沒有忘記自己主動參軍的使命——上戰場救助傷員。
多斯少年時代也是一個頑皮的男孩,跟哥哥打架差點一板磚拍死他的哥哥,青年時代在一次家庭爭吵中,為保護媽媽奪下父親的槍,差點打死他的爸爸。看到媽媽為他著急痛苦,他發誓,從此遠離暴力,一輩子不摸槍。后來發生日本偷襲珍珠港之戰,傷員的慘狀刺激了他,他要為國家效力,參軍上前線做一名救助傷員的醫療兵。
在沖繩鋼鋸嶺戰役的戰場上,他親眼看到血肉之軀與槍林彈雨的搏殺,看到戰友被炸得血肉橫飛,一批批倒下,他他冒著危險爬過一道道戰壕,去救助哪怕還有一點生命跡象的人,不論戰友還是敵人。他用實際行動實踐自己的信念——“戰爭總要殺人,戰爭把世界弄得四分五裂,我要去縫合這個世界”。
敵軍大規模反攻,多斯所在部隊全部撤離陣地,留下滿地來不及救走的呻吟著的傷員。多斯背著一名傷員到了撤退的懸崖邊交給救護隊之后,他猶豫了:“上帝呀,我該怎么辦?”仿佛得到了回答一般,炮聲里傳來微弱的呼救聲:“醫療兵,救我!”多斯義無反顧地轉身有沖進硝煙彌漫的戰場。沒有任何支援,而且他已經兩天兩夜沒有補給食物,又面臨敵人的搜索,他靠著堅定地信念、智慧和勇敢,成功救出75名傷員!幾次虛脫倒地,他一次次念道:“上帝,讓我再救一個吧!”于是他又掙扎著爬起來艱難地背出一個個傷員。醫護人員看到傷員源源不斷地從懸崖上吊下來,十分不解,一個士兵解釋說:“上面有個神經病還活著,都是他干的!”
最后就是這個“神經病”的信念成了他們部隊所有人的信念,他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他的精神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長環境決定了他不可能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義,但這并不影響他對上帝的虔誠和信仰。由此我認為信仰的實質大概就是遵從內心,不論是基督、伊斯蘭、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堅定了內心深處那個最真實的原則,那么他一定是強大的'、無堅不摧的。道斯小時候從一次犯錯的懲戒中認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贈送的一本《圣經》,使他意識到上帝與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強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與其他年輕人一樣有一腔熱血,他與其他年輕人不同的是不論何時何地都固守著自己的信念。當面臨責難甚至牢獄之災的時候,他內心的堅定讓他選擇了不茍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沒有再次降臨,從而讓他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如果沒有后面的殘酷的鋼鋸嶺戰役,道斯定格在戰友記憶中的注定是懦夫、膽小鬼。戰爭是人類的悲哀,同時也是英雄們一展身手的史詩。誰能想像,在戰爭中拒絕使用武器進行殺戮的道斯會成為那場戰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經歷證明了信仰是心靈深處最強大的堡壘,它絕不是可以標榜的標簽。高亢的贊美詩、面壁的訟經、一日三次的禮拜對于某些人來說只不過讓他看起來更像信徒,從而達到個人想要在塵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認形式的重復可以催化量到質的轉變,但是遺憾的是:形式上的繁雜和壘加,卻在很多時候堵塞了找尋靈魂的出口!
真實的東西不一定都會有證明的平臺,在社會底層掙扎著生活的人們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們缺少的,是通往證明自己的那條路徑。
鼓舞著大家,戰士們以全新的面貌重返戰場,最終贏得鋼鋸嶺戰役的勝利。多斯在最后關頭為掩護戰友受了重傷。戰后,拒絕拿槍的多斯,獲得了最高級別的戰爭勝利勛章。
信念,是一種戰勝一切困難的最強大的力量。這就是我今天的收獲。我也要樹立一個信念:相信自己。
血戰鋼鋸嶺觀后心得3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長環境決定了他不可能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義,但這并不影響他對上帝的虔誠和信仰。由此我認為信仰的實質大概就是遵從內心,不論是基督、伊斯蘭、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堅定了內心深處那個最真實的原則,那么他一定是強大的'、無堅不摧的。道斯小時候從一次犯錯的懲戒中認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贈送的一本《圣經》,使他意識到上帝與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強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與其他年輕人一樣有一腔熱血,他與其他年輕人不同的是不論何時何地都固守著自己的信念。當面臨責難甚至牢獄之災的時候,他內心的堅定讓他選擇了不茍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沒有再次降臨,從而讓他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如果沒有后面的殘酷的鋼鋸嶺戰役,道斯定格在戰友記憶中的注定是懦夫、膽小鬼。戰爭是人類的悲哀,同時也是英雄們一展身手的史詩。誰能想像,在戰爭中拒絕使用武器進行殺戮的道斯會成為那場戰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經歷證明了信仰是心靈深處最強大的堡壘,它絕不是可以標榜的標簽。高亢的贊美詩、面壁的訟經、一日三次的禮拜對于某些人來說只不過讓他看起來更像信徒,從而達到個人想要在塵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認形式的重復可以催化量到質的轉變,但是遺憾的是:形式上的繁雜和壘加,卻在很多時候堵塞了找尋靈魂的出口!
真實的東西不一定都會有證明的平臺,在社會底層掙扎著生活的人們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們缺少的,是通往證明自己的那條路徑。
血戰鋼鋸嶺觀后心得4
編者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們都應懷揣信仰,讓信仰和夢想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注入無限的動力。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信仰的力量。
初看電影《血戰鋼鋸嶺》時,我是斷斷續續地看了一遍,直到第二次,第三次觀看時,我被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成功救出75名傷員感人的事跡所感動。他是第一個獲得榮譽勛章的拒絕服兵役者,這是美國表彰軍人大無畏精神的最高獎項。盡管做出了如此壯舉,他依然秉持著謙遜之心,把一切都歸于他的信仰?!懊總€人都有信仰,那絕對不是玩笑,而是真實的自己?!边@是德斯蒙德·多斯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句話,寥寥數語,卻字字千斤,道出了信仰的力量。
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應征入伍當了一名軍醫,可是他拒絕拿槍接受軍事訓練,甘愿當一名不拿槍不打槍的軍醫。他的這一“反?!迸e動引得戰友們的極力反對,面對戰友們的攻擊和譏諷,甚至毆打,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只因為他是一名虔誠的基督信徒。當他被推上軍事法庭接受審判時,是他的父親穿著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制服,戴著軍功章向地區最高長官求情,他才免于處罰,獲準可以在戰斗中不使用槍械。公德斯蒙德·多斯父子兩代人分別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由于戰爭帶來的創傷,使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的父親變得性格暴躁,經常毆打妻子??床粦T父親行為的德斯蒙德·多斯用武力制止了父親的行為,并使用了手槍,這也是他拒絕不用槍械的原因和隱痛。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志愿報名要求當一名軍醫,投入到激烈的戰斗當中。鋼鋸嶺戰役是非常殘酷的,美日雙方在此地進行著殊死搏斗,戰斗異常激烈。炮彈紛飛,戰火蔓延,尸體遍布鋼鋸嶺每一個角落。就是在這樣一個殘酷環境中,主人公多次奮不顧身,出入于敵我雙方搶救傷員,硬是靠著拖、拉、拽和頑強的意志、堅定的信仰支撐他完成這一壯舉。他負傷了還不忘記自己的信仰,當戰友拿回了帶血的《圣經》,他被抬離戰場,他的內心是平靜的,信仰是堅定的,完成了他自己心靈的救贖,這也是該片最為吸引我的高潮部分。當然影片中主人公與他的妻子多蘿西間堅貞純潔的愛情,也印證了兩顆彼此相愛的心,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他們為信仰而活,值得我們學習。
看完影片后陷入沉思,那些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和救治傷員的鏡頭不時在腦海中浮現。一個平凡普通的軍醫懷揣信仰,為我們展現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他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靈魂所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們都應懷揣信仰,讓信仰和夢想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注入無限的動力。讓我們乘著信仰的翅膀,飛得更高,飛得更遠,為我們嶄新的每一天努力奮斗吧!
血戰鋼鋸嶺觀后心得5
影片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后信仰力大增,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后響應號召參軍,戴斯蒙德·道斯堅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于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么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里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沖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父親。
電影最后,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圣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圣經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堅持本我勿忘初心,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血戰鋼鋸嶺觀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