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highestseatoflearninginancienttimesinChina]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即國學
觀太學。——《后漢書·張衡傳》
諸生學于太學。——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君則在太學。
國學。我國古代設于京城的最高學府。西周已有太學之名。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為西漢置太學之始。東漢太學大為發展,順帝時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質帝時,太學生達三萬人。魏晉到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但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漢書·武帝紀》:“興太學,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貢入太學肄業。”參見“大3學”。
太的解釋太à過于:太長。極端,最:太甚。太平。高,大:太空。太學。很:不太好。身分最高或輩分更高的:太老伯。太夫人(舊時尊稱別人的母親)。部首:大;
學的解釋學(學)é效法,鉆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習。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歷。學步邯鄲(譏諷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學步”)。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簡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