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名。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進士觀政于諸司,練習辦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衙門者,采《書》“庶常吉士”之義,俱改稱為庶吉士。永樂后專屬翰林院,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之。三年后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分別授以編修、檢討等職;其余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明代重翰林,天順后非翰林不入閣,因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清沿明制,于翰林院設庶常館,掌教習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稱“庶?!薄㈤喦甯8?font>《聽雨叢談》卷六。參見“庶常”。
庶的解釋庶ù眾多:庶務。庶物。庶績。富庶。平民,百姓:庶民。庶人。黎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與“嫡”相對:庶子(妾生的兒子)。庶母(嫡出子女稱父親的妾)。庶姓(古代稱與帝王沒有親屬關系的異姓諸侯)。
吉士的解釋.猶賢人。《書·立政》:“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薄稘h書·元帝紀》:“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賢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鳖亷煿抛ⅲ骸凹埔?。”宋葉適《上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