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作文10篇最新
怎么介紹家鄉的風俗呢?可以介紹這種風俗的來歷,可以介紹這種風俗的內容或活動形式,還可以介紹風俗背后的文化內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六年級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到你喲!
深秋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一群群大雁飛向溫暖的南方,果園里的果子被摘光了,樹上光禿禿的,地上鋪滿了落葉,田野里的稻子收割了,原本金黃的海洋變得只剩下了灰色的泥土。
但是,在我的家鄉里,確實另一番景象。農家院子里卻非常熱鬧,因為我看到人們正忙著曬秋天的果實呢!家家戶戶的水泥曬場上鋪滿了金黃的稻子,粒粒飽滿的稻谷享受著陽光的溫暖,人們每過三十分鐘用曬谷板給它們翻個面,這樣每粒稻子都能曬到太陽了。有的人家在曬橙黃色的胡蘿卜絲,先把胡蘿卜洗凈,再用刨子刨成很細的絲,鋪在竹匾里,幾個太陽一曬,就能把它曬得又干又脆,然后就能泡上一杯溫暖的蘿卜絲青豆糖茶了,真是紅綠相間,又美又甜??!
農家院子里的曬秋,還有更多秋天的果實。我看到了翠綠的青菜,掛在了一根長長的竹竿上,大小不一的南瓜越曬越甜,還有紅艷艷的辣椒,一串串火紅火紅的就像過年時的鞭炮,還有紫紅的番薯舒服地躺在地上曬著太陽呢!
曬秋,不僅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還給我帶來了秋天的溫暖。雖然大地一片蕭瑟,但是農家院子里卻是五彩繽紛。
作者:許博倫,長興縣實驗小學
現如今的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如動畫片,有的是講植物、講動物、講科學……我最喜歡的是講動物的動畫片,一看到動畫片沙龍,我就看得津津有味,不禁還會想起家鄉元宵節中的“火龍”。
在我的家鄉,一到元宵節,村長會花錢去買許多蠟燭,再叫一些小孩在廟前的田埂上插滿,插完了,只要風不大,站在屋頂上看去,如一條滿身燃燒的火龍, 好看極了!因為鄉村的廟里是簡樸一點的,所以在舞龍的時候,龍是分開的,找幾個本村的小伙子,要五個,一個高一些的舉龍頭,三個身高一般的舉龍身,個子矮 的舉龍尾。因為舉的每一段里有一個手電筒,所以像一條自由自在飛翔的龍,又聽風兒的呼呼聲,閉上眼睛想象,真像一條龍在吼叫。這時候如果你沒看清楚,他們 會挨家挨戶的舉一會給你看,還要放一圈鞭炮。
我們家鄉的習俗很特別吧,歡迎你到我的家鄉平江來看“火龍”,吃長壽臘肉面、火培魚。
鐵水舞龍是重慶銅梁的傳統習俗,一般在正月十五舉行,又稱火龍鋼花。這種活動我以前連聽都沒聽說過,這次媽媽卻說要帶我去現場觀看,真期待啊。
表演的場地在小山坡下,觀眾們坐在山坡上,演員們就在下面寬廣的廣場上準備表演。
表演開始,場地中間的一個小噴頭上噴出了火星,越噴越高,最終停在了離地面兩米左右的地方。兩隊舞龍隊在此時從兩側奔跑上臺,火龍身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小噴口,不斷地噴涌火花,被演員們托舉著,在場中不斷地舞來舞去。
這時,圍著廣場的六七個早已燃燒的火爐已經將合金半融化了。旁邊的三名專業演員,用一種特制的勺子舀起了半融化的鐵水,將這溫度接近一千五百攝氏度的鐵水向空中拋去。另一名演員眼疾手快,用一塊乒乓拍大小的木板將那半融化的鐵水徹底打散,向場中的舞龍隊灑去。高溫的鐵水炸裂開來,在空中呈現出金色火花,像仙女散花一般落在廣場上,潑金撒銀,絢麗無比。我們的眼球已經完全被美麗的鐵水舞龍吸引了。
在漫天飛舞的金色鐵花的襯托下,場中的火龍隊隊員更顯彪悍。他們赤裸上身,在滾燙的鐵水中穿梭自如,做著各種動作。只見舞龍頭的兩人,高高地舉起龍頭,后面幾人,以s形的走位,不斷用力揮舞著龍身,左右兩支舞龍隊不時交換位置,遠遠看去,時而像兩條巨龍正在打斗,時而又像雙龍戲珠還在嬉戲一般。在金色火花的襯托下,舞龍也更顯絢麗。
鐵水舞龍的場面就是這樣壯觀無比,為春節增添了許多年味兒。這樣鐵水舞龍鬧新春,這真真擔得上“過年”二字啊。
我的祖國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民族眾多、幅員遼闊,“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下面就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家鄉的風俗“春節”。
過年是每個國家都有的節日,可是在這一天晚上,雖說大家都在過年,但是大家庭的風俗習慣獨一無二。
在過年的前七天,我們這里差不多都在辦年貨,向老人們比較講究,他們就干這干那的忙活個不停,年輕人嘛,就買些零食……小孩子們,一提到過年個個眉開眼笑,那緊挨著就是腦袋里全被煙花給裝滿了。
爸爸媽媽就準備過年用的、吃的、喝的、玩的……
等到二十四我們就開始掃房,掃房意味著把家里擦一擦、掃一掃、拖一拖……
在大年三十兒晚上,我們的任務可多了,先把準備的東西擺上桌,然后把找好的石頭放在火爐里燒紅,把石頭放在碗中的醋里,這就叫“打醋炭”,意味著驅邪,男女老少還要穿上新衣服,然后去給燒票子,最后就是給長輩拜年,拜年時要磕三個頭,然后俏皮的說一聲“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初一,男人們去轉親戚家,女人們在家伺候來的客人,孩子們有的放鞭炮、有的幫助家人干活、有的玩游戲。
我喜歡春節,春節是熱鬧的,也是令人開心的?!澳辍彪m然只是一個傳說,卻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濃濃的年味、其樂融融。聽了我的一番介紹,是不是覺得我家鄉的風俗很有趣呢?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也包含著思念家鄉的感情。
早上,奶奶便買了糯米粉、芝麻、藕和月餅回來,我湊上前去好奇地問:“奶奶,你買這么多東西回來干嘛?”坐在一旁的媽媽白了我一眼:“今天是中秋節,你忘啦?”“哦,對哦?!蔽一腥淮笪?,但隨即又問道:“那又要糯米粉和芝麻干嘛?”奶奶笑著答道:“中秋節不止要吃月餅,還要吃糯米粉,買這些就是用來做的?!?span style="display:none">NRe子文庫范文網
只見,奶奶將芝麻炒熟,搗碎,加入白糖攪拌,這樣餡就做好了。用糯米粉和水以后揉成面團,將餡包在面團里,搓成湯圓的形狀,再壓平,一個糯米餅就做好了。上鍋炕熟就好了。
不知不覺中,一天已經過去,夜晚已經到來了。奶奶讓爺爺搬了一張桌子來到院子里祭月,桌子上有月餅、糯米餅、柿子、藕,以及一碗水。我好奇地問奶奶:“祭月的桌上為什么要放水呢?”奶奶反問道:“有吃的怎能沒有喝的呢?”媽媽笑著說:“毛毛,我們以前中秋節時經常到人家偷喝這個水,你知道為什么嗎?”我茫然地搖了搖頭,媽媽繼續說道:“據說喝了這個水可以不尿床,所以一到中秋節晚上就看見許多孩子在人家院子里穿梭偷喝水,晚上反而因為喝多了尿床?!?span style="display:none">NRe子文庫范文網
坐在院子里,聽著媽媽講的這個笑話,品嘗著美食,我不禁仰起頭看著天上的月亮,月亮上是否真的會有嫦娥,會有玉兔,會有砍樹的吳剛嗎?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各有各的風俗,你們那兒的風俗又是什么呢?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里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
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并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斗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在浙江富陽的一個小村莊里,這里雖然沒有城市那么繁華,但是,卻有著城市沒有的風味,有著獨特的民風民俗。圓譜圓祠堂便是我們的大事兒一件。
從開始造祠堂的那一天起,便要放鞭炮慶祝開工。造完了祠堂,那更是熱鬧。第一天早晨,禮數繁多。先是宰豬宰羊,把豬和羊分別綁在兩張凳子上,再用紅色的紅菱把它們的頭綁住,端端正正地放在祠堂的左右兩邊,像兩個守門神一般。更是有人用轎子抬著村里最年長的老人,后面跟著許多樂手,圍繞著村子走一圈。所到之處,就有許多人圍觀,不知有多熱鬧。等這些全部結束后,又得放鞭炮。中午,祠堂周圍大擺宴席,邀請每家每戶必須有一個人去吃午飯。這一天,鑼鼓喧天,鞭炮不絕,到處都擺滿了小攤小位。這也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趁著這幾天,買一些好吃好玩的,約上小伙伴們一起去玩,父母們也都不會責罵。
夜幕降臨,祠堂的大戲臺上,先表演的是我們村里的阿姨們精心排練的節目——鑼鼓。結束后,便是戲班子上臺表演,咿咿呀呀,吹拉彈唱,是老爺爺和老奶奶最喜歡的節目。他們總是早早地搬來椅子,選好合適的位置,就算看上一天一夜也都不會感到乏味。盡管祠堂很大,但還是會被堵得水泄不通。我們孩子就喜歡在祠堂跑來跑去玩游戲。
這些僅僅是第一日的場景。一般來說,這樣的盛事至少要持續三天,并且連續三年。這幾天,熱情好客的村民們總會叫來親朋好友,一起吃飯。最多的人家,可能要叫上三十幾桌呢,真是熱鬧非凡。造祠堂的錢都是村民們自愿捐獻的,多的達80萬元,少的也有二三百元。只要捐獻超過2000元的人家,都會獲得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譜。
造祠堂圓譜不僅僅是一種民風民俗,更是象征著一個姓氏的繁榮與傳承!
老家的人們都愛唱戲,更愛聽戲。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請個豫劇班子,在家門口搭個戲臺,這么唱下去。一般持續三天左右,這三天里,可忙壞了人們:一大早兒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個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飛也似地趕去看戲,只怕耽誤了劇情。
看戲時,人們把整個戲臺“包圍”得水泄不通,里三層外三層的,就像蠶吐出的絲,裹得緊緊的。若是你來晚了,那就站在外面豎著耳朵聽吧,這人群是任憑你怎么擠也擠不進去的。
豫劇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馬金鳳等,她們可是諸多戲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歡聽常香玉的戲曲,她的聲音變幻無窮,有時如大海的濤聲般渾厚,有時又如小溪的流水聲般恬美,有時候喜氣洋洋的,有時候又使人感到無比的憂傷。
出門在外的游子聽到這熟悉的鄉音是都會禁不住潸然淚下,想起幼時依偎在母親的懷中,聽她哼唱著豫劇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說并不會留太長時間。我很驚奇,問:“難道北京不好嗎?”姥姥搖搖頭,說:“這里沒有使我魂牽夢縈的豫??!”
今年,我們破例到鄉下奶奶家過年。
“開飯了!”奶奶大聲喊道,我從房間走了出來,這時,哥哥突然驚奇地說:“咦?外婆,您平時不是很節約嗎?今天怎么……”我這才注意到,從房間到大廳,從樓上到樓下,凡是安著燈的地方,都金碧輝煌。
我非常詫異地問:“奶奶,您這是唱哪出???”
叔叔開口解釋道:“這啊,是在辟邪哩,相傳,古時候有個‘年獸’,常常來吃百姓,后來,人們知道它怕響、怕光,就放鞭炮,點燈籠。這個風俗啊,就一直延續到現在?!薄班?!”我們恍然大悟。
吃飯時,我也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大人們專挑一種叫“芥菜”的東西吃,兩大盤芥菜一會兒就零星無幾,但卻很少去碰那盤美味的紅燒魚,等到那盤魚只剩一截魚尾的時候,卻被奶奶端進了廚房里。我正納悶呢,叔叔便向我們解釋道:“為什么我們都愛吃芥菜呢?因為,芥菜的‘芥’的諧音是‘戒’,如果把芥菜吃光了,那就代表你在一年中的毛病、缺點都戒光了。而那盤魚嘛,則是表示了‘年年有魚(余)’,意思是:一年之中辛辛苦苦锝來的勞動果實并沒有一下子用完,而有一些保存了下來,年年都如此,就積少成多了?!?span style="display:none">NRe子文庫范文網
飯后,我想:這些風俗和習慣固然代表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無端的浪費,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放棄以往的風俗,過一個快快樂樂的新年!
黎明的曙光揭開了夜幕,吐出了燦爛的晨光以及金色的`太陽。這是一個嶄新的開端。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小鳥歡快的歌唱,花兒伴著小鳥的歌翩翩起舞……大家都沉醉在新年的喜慶氣氛之中。我揉揉惺忪的雙眼,回想起昨天歡騰的除夕。
除夕早上,我們一幫孩子耐不住寂寞,也按捺不住喜悅,挨家挨戶地串門,跟小伙伴們在樓下瘋玩,玩著捉迷藏,踢毽子,有時還會看別人貼對聯……直到大人們下樓叫我們回家時,我們才嬉笑著往家跑。
這天沒有作業,可以說一整天都在休息。天剛擦亮,我們就會掛燈籠、放鞭炮。說起放鞭炮,還有個有趣的傳說。鞭炮也叫爆竹,《神異經》里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熚,而山魈驚憚?!边@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是為了驅嚇危害自己的山魈才發明了爆竹。因為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當除夕,人們便用爆竹將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雖然人們并不知道所謂的山魈是否真的存在,但放爆竹還是成為了歡慶新春的年俗。
我們家也不例外,一過年就買了各種各樣的鞭炮,終于在大年三十晚上派上了用場。夜的黑幕拉開,將夕陽的霞光吞噬,這便是熱鬧的開始。一時間,大家都走出家門,十分熱鬧。大街小巷中,我們小孩子的爆竹都是柔和的,一晃就會閃出點星星光,兩三根握在手中,像用銀河的繁星織出的彩緞。大人們放的炮是迅猛的,火爆的。將炮捻子點燃,在震天的響聲中,炮飛上天空,在夜空中綻放出一朵朵彩色的花……我們這些小孩子也被吸引了過去。
雖然那絢爛只是曇花一現,卻照進了我們的心里,以至于每每想起,都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