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鐵生二十一歲那一年,他的雙腿因為病魔而成為了殘疾,這給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他無法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現實。小編特地準備了我與地壇名著讀后感800字,歡迎借鑒學習!
我與地壇名著讀后感800字1
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在經歷了雙腿癱瘓之后,他開始沒有了生活的目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他發現了一個看似荒蕪廢棄,但是能夠撫慰他傷痕累累的內心的地壇,在地壇與母親的幫助之下,他又找到了他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我與地壇》這篇散文對我影響挺大的,每當在生活中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的時候,我總會想到史鐵生。比起史鐵生的人生中所遭遇到的災難,我瞬間就覺得我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難都不是困難了。而且我真的很佩服史鐵生的勇氣,在經歷了雙腿癱瘓的挫折 之后,他還是能夠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我知道那個過程肯定很難熬的,一般人是很難理解他從癱瘓后再到重新找回生活的目標是一個多么艱辛的過程。如果是我的話,我真的很難想象得到在我的雙腿癱瘓之后,我到底應該去怎么去適應以后的生活。
他的母親對他所付出的愛,我真的很感動,一個母親在經歷著孩子雙腿癱瘓:這是一件多么難過的事情。她肯定希望雙腿癱瘓的不是她的兒子,而是她自己。因為她在看著她的兒子經歷痛苦的時候,她的心中會比他的兒子更痛苦。我也挺替史鐵生惋惜的,當他媽媽在他的身邊的時候,他并沒有好好地感受母親對他的愛。失去母親之后,他才明白母親對他的愛是多么的無私,可是當他明白這一切的時候,母親已經離開他了,到了一個史鐵生永遠都到不了的地方。
我與地壇名著讀后感800字2
江南的高溫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連樓下乘涼的居民們也不見了蹤影。在盛夏的午后,翻開《我與地壇》,去尋一處清涼。
深藍色的封面,給人以心曠神怡。手指觸摸著封面上微微凸起的書名,覺出它對往事的述說。
書中講述著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剛開篇,就出現了一座廢棄的古園。這座古園歷盡四百余年的滄桑,注視著史老先生的成長。也是在這里,他完成了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領悟,對未來的期待。
史老 先生的青年時期,因為一場病,雙腿殘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史老先生卻失去走路的機會,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這樣的時期,我們需要獨處。于是史老先生找了一個寧靜的去處,獨自思考。正如他所說:“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彼谶@個僻靜的地方靜靜思考各種事情。
一開始,他覺得整日呆在這樣的地方是逃避,是為了把自己的世界與外界隔絕。他在這里一連幾年,看書、寫作,確實好受一些。漸漸地他會一連好幾小時地想關于死亡的事。終于,他弄明白了,一個人的出生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則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一天遲早會到來。除了生與死,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所以,史老先生用了一生去詮釋“如何活”。從雙腿殘疾到住院治療、與死神垂死掙扎再到母親的離世,最后他開始追逐夢想。他理解了“生與死”之后,便從病的陰影里走出來,活出了一片色彩。
他一生的經歷歸結為四個字“零度生命”,這就是他這一生精彩所在。生命本無意義,從零開始。但生命的到來并非平白無故,生命以它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要求意義。我們應該活出意義,有意義的生命才有色彩。生命的開端確為零度,在生命中也常有零度。每前行一段,我們需要回頭看看,是否偏離了夢想的軌跡。這樣的每一次回頭就是走回生命的起點,重新看看,我們接下來該怎么走。正如一葉孤舟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上行駛,漫漫長路,我們需要指南針的指引,一旦迷失方向,將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在人生路上,每一次零度的重溫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即使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很渺小,但每一次重回零度后再繼續前進,就將離目標更近一步。
這是史老先生的人生。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去感悟,這就是他生命意義的體現。
每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歷史上,成吉思汗的統一女真,秦始皇的統一中國,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當今社會,最美媽媽吳菊萍的見義勇為,最美司機吳斌的恪盡職守,最美鄉村教師吉思妞的無私奉獻。甚至是植物、動物。每一草,每一木都為了生命的色彩而存在。毋庸置疑的是,每一個生命都從零點開始,又在無數次的回歸零度中升華,去體現它的意義,描繪它的色彩。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飄灑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辰,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我們——平凡人,沒錯,但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意義。
唯一不變的,是“回歸零度” 。
我與地壇名著讀后感800字3
我與地壇——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扶輪問路,那么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
不是想說他對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說他對死有多么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說他對命運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蘇,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著輪椅,也要站起。因著愛,因著情,甚至因著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茍同的,但正如他所說,“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悅,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梁柱。
我并不認為他是多么堅不可摧的“鋼鐵人物”,你以為誰都是保爾柯察金?現實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總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結疤了,又復痛,復流血,復結疤,只要這血還是溫的,還能流動,那么便不必在意它會痛,會流出,這樣孤勇,直至最后平靜接受它的冰冷與枯竭。
正是由于這“寫”,這比言語更為私密,更為透徹,更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這生,在死的'對立面上,永遠存在。永遠無力,但永遠堅韌。
人老了,多靠回憶活著??墒沁€是一種情況。像他這樣的情況,因著回憶隨時有無可延續的悲哀,才需要這樣提前透支回憶,透支情感,透支熱情,若無足夠幸運,幸運得不被親友遺棄、淡忘,那么必將是春水東流的萬劫不復。
其實這幸運,未嘗不是取決于自己。這生,值得死來敬畏。這生,真實得讓每一個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那前方,便是路遠山高,人亡馬遙的“零度”。
他的勇氣,是不畏懼這“回”,是迎向這“回”,擁抱這“回”。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我與地壇名著讀后感800字4
書籍《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因為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其中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皶r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復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名著讀后感800字5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講述了作者在雙腿癱瘓后,由于內心苦悶而逃到地壇思索。地壇里萬物的競相生長,地壇里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各種景象,以及常來地壇的人們給了他許多啟迪。讓他進一步理解了生與死的問題。整篇文章十分有文采,更可貴的是賦有深刻的哲理。
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因此他突然間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什么都找不到了。也許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比他幸運得多,至少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也同樣在最狂妄的年齡忽然這段了翅膀——夢想的翅膀。我們中的許多人經歷高考的大浪淘沙,成為遺落在沙灘上最最普通的貝殼。雖然也同樣來到另一個天地,見到另一個世界,可那畢竟不是貝殼的夢想。它多想成為上乘裝飾品的原材料!我們失望、猶豫、躊躇。這條離夢想越來越遠的道路應該怎樣走下去呢?這大概類似史鐵生所說的知道了“人不必急于求死,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而這個問題并非容易得到答案的!這個世界太浮躁,身邊的人都在塵世瑣事中忙忙碌碌,看似充實,實則意義甚微。我們誠然不想墜入那個庸俗的深淵,卻又時刻感到力不從心,一步一步走向墮落。
這是一個多么危險的前兆!我們開始不知道怎樣填平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樣繼續下去?我于是想到史鐵生所說的幾句話“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成長的本身需要它”。所以當上帝偶然地選擇我們為那承受“不幸”的主題時,不需要憤憤不平,更不能夠止步不前。勇敢地接受這個現實,然后朝著原先希冀的方向繼續下去?!澳憧梢詾橄麥绶N.種苦難而奮斗,并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哪怕偶爾你覺得自己像一個人質,那也沒有關系。因為“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盡管演好你的戲就行,“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我們仍需要想到的是那雙兩雙永遠關切著我們的雙眼。我們的雙親一直與我們同在,不管我們是幸福還是不幸!正如史鐵生所說“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我母親的腳印”。而在這個世界上,有過我們奮斗歷程的地方,也都有我們父母的關懷和擔心。史鐵生曾說“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承受了命運巨大的打擊而痛苦不堪時,我們的至親一定比我們更痛苦。我們要去理解他們的苦難與偉大?!盀槲夷赣H,為了讓她驕傲”我們是否也應該有這種心態,承擔起這份責任?
當明白了所有這一切后,大可不再悲觀徘徊,再次拾起夢想,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吧!
史鐵生說“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年”于是“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他第一次走進了地壇,他相信在那“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于是他推開耳邊的嘈雜,窺見了自己的心魂!我們其實也應該在自己的心中保留一個古園,時時查看自己的心魂,成為人生大道上的一位勇者和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