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小小的缺憾,或許終究是融不進這個差強人意的世界。不論是抱憾的結局,亦或是書中不言的人情,都讓這份美烙上一份痛苦的印記。小編特地準備了沈從文作品700字讀后感,歡迎借鑒學習!
沈從文作品700字讀后感1
《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邊城讀后感1500字。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痹谌缃竦某鞘欣?,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祥和的農村生活有著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痹趯懙街魅斯浯涞臅r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弊屓朔Q奇的那只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寧靜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
這又好像是為了襯托后來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說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
本應該是圓 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慘痛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后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
沈從文作品700字讀后感2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后,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凄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里人的與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系,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與背后的凄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里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后的蕭索與凄涼,經歷了喧嘩,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后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后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癡癡盼想。
這里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后風干,凝結在那里,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沈從文作品700字讀后感3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里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么,《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云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里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向往與執著。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里遨游。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征,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紛擾復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里,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哆叧恰防锏奈淖终绮栳夹℃偟拿耧L,淳樸、單純、明了。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沈從文作品700字讀后感4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征,實在一件過于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征,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聞??梢姡叧?,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熏染變質。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沈從文作品700字讀后感5
又翻出沈從文先生的散文。猶如在風里雨里輾轉漂泊數圈之后,重新回到了自己可愛的家鄉?!昂铀哑?,水流漸緩,兩岸小山皆接連如佛珠,觸目蒼翠如江南的五月?!薄吧焦戎胁恢翁幱须u叫,有牛犢叫,河邊有人家處,屋前后必有成畦的白菜,或相間以紅蘿卜?!?span style="display:none">7pR子文庫范文網
沈先生的散文形式上大多清淡如綠茶,溫潤如古玉。若以浮躁的心情粗略一看,想必大多數人的感覺會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沒勁。”沈先生的行文中,永遠沒有也不需要嘩眾取寵和故作驚詫。一切皆源于天然。惟有沉心靜氣細細品讀之后,方覺其山光水色,暗香深藏。沈先生的文字,是越品越味深,越讀越入心。
《沈從文散文》一書是按類別分成“怯步者筆記”、“南北風景”、“湘行書簡”、“湘行散記”等四部分的,而沒有計較時間順序。但讀者只要稍稍細心,就能清晰地感覺出沈先生散文的風格具有比較明顯的時間階段特點。
二十年代初期,他極年輕,膽怯、靦腆、自傷、神經質般地敏感,再加上生存的無奈、現實的黑暗、世態的炎涼以及愛而不得的失落與迷茫,所以那時候的文章中多一些令人苦悶的矛盾,多一些喃喃的低訴和痛苦的掙扎。但是,被生活遺棄的艱難辛酸并不能阻止他對現實丑態的諷刺與批判,更沒有磨滅他骨子里的自尊、倔強以及對未來的夢想。在《水車》一文中,他諷刺走狗般的“匣子”(汽車):“不僅跑趟子快慢要聽他腰肩上那人命令,就是大起喉嚨嚇人讓路的聲音,也得那人扳它的口。穿靴子其所以新,乃正因其奴性太重,一點不敢倔強的緣故,別人才替它裝飾?!蓖瑫r他借水車的口寫自己對生活的不屈與樂觀:“因失望而悲哀的是傻子。我的歌,終日不會感到疲倦。”
那個時候,除了自己在“黑夜”里唱歌外,他還經常站在洋槐樹后面傾聽自己心目中的女神那“生著一對銀白薄紗般翅膀”的歌唱!
二十年代沈先生的文字猶如梅花玉鐲,戴在那個時代的腕子上,黑色底子里鵝黃透亮的梅花,是閃爍的星星,溫婉、高潔而堅強地照著寂寞的夜行人。
而晚年沈先生的文字則筆法極其簡凈,風格如帶有九只眼睛的天眼玉髓,平和、圓潤之極亦絢爛之極,更充滿了大智慧?!傍B鳴山更幽” --這真是稀世的天籟。
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致張兆和的湘行書簡。這些書簡集中寫在1934年1到2月沈先生去湘西老家探親的往返路途中。因為是給自己最親愛的妻子,所以筆法尤其自然,情意尤其綿密、深切。還有不時跳動的頑皮。一封封書簡,猶如一朵朵出水芙蓉,那種天然的淳美,是無法言喻的。正如行走在山中,突然看見一群野鶯或云雀在大石頭上散步、對歌,那時你還敢出聲嗎?“噓!”且讓我們一起側耳傾聽……
沈先生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在溫和、蘊藉、平常中深藏著巨大的驚人的智慧和力量。正如他的表侄黃永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他(沈從文)就像水那么平常。永遠向下,滋養生靈,長年累月生發出水磨石穿的力量。”記得老子曾說:“上善若水?!蔽蚁?,老子所說的,必定是指沈先生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