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的同義詞
平易近人,成語,比喻態度溫和,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原作“平易近民”。
基本知識:
[拼音] [píng yì jìn rén]
[釋義]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寬廣;后比喻態度平和;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出處] 《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成語典故: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于魯,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后,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后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后世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墒堑搅颂瞥?,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
平易近人同義詞:
平易近民,和顏悅色,虛懷若谷,和藹可親
同義詞造句:
1、 嚴老師是我們班主任,一位和藹可親溫柔甜美的好老師。她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長長的卷卷的頭發,圓圓的臉蛋,笑起來特別得可愛,特別得美麗。
2、 和藹可親的態度,是永遠的介紹信。弗蘭西斯·培根
3、 和藹可親的態度,永遠是教師良好教態的注腳。
4、 黃老師看上去非常和藹可親,金黃的頭發,大大的眼睛,中等身材,笑起來非常的'漂亮。
5、 冬天的陽光是和藹可親的,淡淡的,舒舒的,不帶一點暴戾、驕橫,尤如蘭花幽幽飄散著淡雅芳香,將你的身體擁著,軟酥酥的。
6、 花壇中央矗立一尊潔白如玉的雕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女老師與一位胸前飄揚著紅領巾的女同學。她們身體向前傾著,面帶微笑,眼睛注視著遠方。老師緊握著女同學的手,仿佛要與女同學共同飛向浩瀚的知識海洋。
7、 有的風度翩翩,有的和藹可親;有的溫柔賢惠,有的嚴肅認真,各自風格獨特。
8、 肖伯伯他中等身材,身體很硬朗。和藹可親的臉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夏天,上穿白襯衣,下穿一條西裝短褲,顯得樸素大方。
9、 她中等身材,35歲模樣。一張和藹可親的面龐,總是那么慈祥。
10、 你果然是和藹可親的,任何人都可以親。
平易近人造句:
1、只要是和人密切接觸的工作,都需要有親和力的人,平易近人是事業起步的必備條件和優勢。
2、他雖然貴為院長,但秉性卻平易近人,一點架子也沒有。
3、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藺相如平易近人的品格讓人贊嘆不已,也贏得了廉頗的尊重,最后,在他們的同心協力下,度過了趙國千鈞一發的難關
4、這典故經過老師譯解之后,讀起來平易近人,已無艱澀之感。
5、他平易近人的作風,不但贏得部屬的愛戴,也獲得長官的信賴。
6、法式咸撻。原本起源于德法交界的法國阿爾薩斯省洛林地區,這在當地是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食品。
7、他為人平易近人,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朋友。
8、這位領導喜愛運動,而且特平易近人,每次他來了辦公室都會提前通知,讓我做好準備陪領導打球。
9、我們班的王老師很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10、白居易所寫的詩,不但風格清新婉麗,而且文字平易近人,老嫗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