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燈火良宵,魚龍百戲;琉璃盛世,錦繡三春。祝你過一個歡歡喜喜的元宵節!
2) 漢魏晉以后“胡馬度陰山”帶來了“吞刀吐火”雜技百戲。
3) 真正讓皮影成為百戲中的正劇,當在宋代。
4) 當時不僅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大,就連樂舞百戲的發展也形成了兩次高潮。
5) 因為漢代的“百戲”或“散樂”均帶有較多的“雜技”成分。
6) 魔術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現在我國漢代的“百戲”中,至唐宋年間,魔術作為一種表演技藝尤為發達。
7) 由于百戲實際上是以雜技為主導的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串演,所以后人也習慣把百戲看成是今天雜技的前身。
8) 百戲是漢墓及祠堂畫象中最常見的場面,象徵墓主死后仍能享受當時人們最歡迎的娛樂。
9) 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10) 繡段裝檐額,金花帖鼓腰。一夫先舞劍,百戲后歌樵。江樹城孤遠,云臺使寂寥。漢朝頻選將,應拜霍嫖姚。杜甫
11) 雜耍部分,爬桿、攀索、倒懸、滾刀,百戲并作,那股喜慶熱鬧的勁兒,很有點老北京天橋舊事的味道。
12) 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給。
13) “曼衍魚龍百戲場,分棚嘯侶各行觴;春人來去紛如織,蕭鼓千村賽藥王。
14) 這日,伴宿之夕,里面兩班小戲并耍百戲的與親朋、堂客伴宿,尤氏猶臥于內寢,一應張羅款待,獨都是鳳姐一人周全承應。
15) 這種小水袖的長度寬度在許多漢畫像百戲的場景中可以看得到,另外在許多漢唐時期的舞俑泥塑的服飾上我們也可以看到。
16) 章仇兼瓊鎮日,佛寺設大會,百戲在庭,有十歲童兒舞于竿杪,忽有一物,狀如雕鶚,掠之而去,群眾大駭,因罷樂。
17) “興化戲”,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18) “興化戲”,是在古代“百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閃光于現代。
19) 隋唐時百戲繁榮,當時表演都設于寺廟之內,各寺院中的“戲場”及后世的“廟臺”,都成為演出百戲的劇場。
20) 弋陽腔可不就是江西的嘛,百戲之祖的昆曲也曾取其部分音腔,明白了。
21) 一首笙歌春似海,萬家燈火夜如年,雪月梅柳開新春,花鼓龍燈鬧元宵,燈火良宵,魚龍百戲,琉璃盛世,錦繡三春。祝元宵快樂!
22) 數年之后,敦煌市場,絲綢相交,歌舞相望,神筆張終于找到了日夜思念的女兒,但英娘已淪為百戲班子的歌舞伎。
23)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24) 莆仙戲是中國現存戲劇中古老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25) 秦兵馬俑種類很多,但就人形兵馬俑中,就有軍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軍吏俑、騎兵俑、馭手俑、百戲俑及高級軍吏俑。
26) 楊慎在晉寧還觀看了春社的歌舞,參與了節日的游樂活動,“九枝燈下開華宴,百戲棚中奪彩籌”。
27)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
28) 清代時期,元宵節在原有的活動——夜間燃彩燈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
29) 文章說,唐朝首都長安,實施宵禁,但在元宵前后三天,城開不夜,方便民眾賞燈,光燭天地,百戲雜陳,熱鬧非凡,歷代沿而成習,至今不歇,俗稱“小過年”。
30) 他每次出行,都乘坐文軒,羽幢青蓋,身著錦衣玉帶、腳蹬長筒皮靴、佩著利刃的衛士夾在兩邊保護,廚役、優伶、百戲等緊緊相隨,總共數萬人,聲勢浩大,塵埃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