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經地義怎么造句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詞,按照一定的句法規則造出字詞通順、意思完整、符合邏輯的句子。依據現代語文學科特征,可延伸為寫段、作文的基礎,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本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天經地義怎么造句,歡迎閱讀與收藏。
【詞語】:
天經地義
【拼音】:
[tiānjīngdìyì]
【釋義】:
經指規范,原則。義指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問題。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造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天經地義,不容置疑。
2、古人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現代人未必接受。
3、國家有難,大家出錢出力是天經地義的事。
4、慎終追遠,天經地義;數典忘祖,天打雷劈。
5、大人撫養小孩和年青人贍養老人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6、因為父母養育.疼愛我們,所以我們敬愛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是我們不得不做的事。
7、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什么理由不辦呢?
8、為人子女者照顧年老的雙親,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9、子女贍養父母,照顧老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10、要有收獲就得耕耘,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11、兒女孝敬父母,父母養育女兒,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12、正義和邪惡勢不兩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13、學好語文是天經地義的事。
14、真理也是隨著社會的前進而發展變化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天經地義、永恒不變的事物或理論。
拓展:天經地義的成語故事及出處
[成語拼音]tiānjīngdìyì
[成語解釋]經:規范,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典故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span style="display:none">zol子文庫范文網
成語故事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釋義“經”指常規,原則“義”指正理,準則。天經地義比喻正確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后,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為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于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游吉請教什么叫“禮”。游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趙鞅對游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著,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草,并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后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