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須虛心,又須得禮,內外發明,此合內外之道也。
(2)和草木共修持,與流云做知己,和沙礫同生死。白落梅
(3)修持此空行母法,能得無死虹身,畢竟成佛。
(4)在此教授之前,尊貴的法王給予了觀音修持的口傳.
(5)在各種指引和方法中,觀音法門中大悲心的修持,所帶來的加持力就是其中之一,就像今天各位所領受到的。
(6)頭陀行是早期佛教最常見的一種修持方式。
(7)如果說雖然精進能成佛道,但在這過程中必須修持施舍手腳肢體等苦行,所以我很害怕。這是由于愚昧不知利害輕重,愚者自生無端的困惑與恐懼而已。
(8)讓你自己更有接納性,這段修持中,你可能想持咒或在唱誦一段短的禱文。
(9)因此為徹底消除我執,我們必須修持勝義菩提心。
(10)如果我們修持愛、慈悲、非暴力這些良善的品質,此生將變得于己于人都更有益,因此生命將變得非常有意義。
(11)在各種指引和方法中,觀音菩薩的法門中大悲心的修持,所帶來的加持力就是其中之一,就像今天各位所領受到的。
(12)如不經過修持,亦可用超度的儀式,使祖先得到精神的歸宿,這亦是教人要崇功報德,不忘根本。
(13)在道家養生中,沉香是修持中悟入圣道必備珍品。
(14)吾輩修道之人,當甘守清貧,以修持己身為要,那般外物道觀不要也罷。
(15)道家打坐入定,是一門修持的學問,要專心一志,心無雜念,能入物我兩忘之境……
(16)他剛入道途,只能解字三數,這第一本修持道經,是未來根基,重中之重,不可隨意亂選。
(17)修持者靜坐有時,究道講經,穿透世事,滌去人心,復見天心,默證道心,再則存心養性。
(18)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么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債。
(19)學著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一個太壞的局面。不自憐、不自卑、不怨嘆,一日一日來,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樂和必然的抵達,在于我們自己的修持。三毛
(20)收藏一堆的經書以及各種象征神的物品,就代表你是真正的宗教人士嗎?因此宗教并不是為了逃避事實,宗教修持乃是去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舉止,譬如自己是如何對待傭人,妻子和鄰居的。
(21)困難是暫時的,所以既不要把一時的困難看得太重,也不要把一時的助緣和條件看得太重,這都不算什么。財富不是福,法福才是福;世間的聰明不是智慧,能修持正法、能明白佛理才是智慧,才是最重要的。海濤法師
(22)正因其山色秀麗,傳說這里是神靈之宅,歷史上眾多的道客羽士來隱居修持,故而被譽為中國道教的“洞天福地”。
(23)二者經歷了從和睦共處到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階段。最終,因為見地和修持方法的差異而引發了一場爭論,史稱“頓漸之爭”。
(24)如果你讓時間毫無意義地逝去,那么在死亡時,你將后悔沒有修持佛法。但到了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悔恨將沒有任何幫助。海濤法師
(25)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前生所作之業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則會過于前生所培。若有大罪過,則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認真修持,以轉前業也。印光法師
(26)本來因工作壓力長年累積下來的疲憊,早上都有種爬不起來癱瘓的感覺,這樣修持以后,一整天身體精神都很好,到晚上也不覺得累。
(27)你或許有很好的理由可以生氣,但是你不需要這么緊抓著它們不放。任何時刻你都可以這樣把它們丟下,意識到你可以選擇放手,然后決定要這么做,這就可以算是心靈的修持。大寶法王噶瑪巴
(28)前任的住持和尚退位,便稱為退院老和尚,他閑居養靜,再不問事,或者閉關專修,大體都是功高望重,修持與德操,達到圓滿的程度。
(29)唐開元末(719),時年25歲的新羅僧金喬覺渡海來到九華山中,宴然獨坐,苦心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
(30)問世情如何發付?在世出世,徇俗是苦,絕俗亦是苦,聽吾儕善自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