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本《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后以“冒天下之大不韙”謂公然干普天下都認為是最大錯誤的事。清陳天華《中國革命史論》第一章:“惟一二之梟雄,沖決藩籬,悍然不顧,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濟其私心之所欲?!泵?《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因為發令者敢于公開發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韙,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徹底投降的決心。”亦省作“冒大不韙”。《清史稿·禮志二》:“嚴諭集議,尚未裁決遵行,則后人孰肯冒大不韙?”
大不韙的解釋公認的不是或過錯。清王夫之《讀通鑒論·漢哀帝一》:“人之能為大不韙者,非其能無所懼也,唯其能無所恥也?!鼻迤讲角唷断纪鈹|屑·論文·祖不得稱皇考》:“李翱述其大父事狀,題曰《皇祖實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