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了學了,從按照要求讀,到自覺自愿讀,到最后手不釋卷。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代的成長歷程和青春實踐,他在那個時期的所思所悟所為,他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知青歲月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青歲月讀書心得1
今年×月,我認真讀了遍《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平實樸素的文字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艱辛的成長歷程。近日,我再次研讀了這本書,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成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書中彰顯著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思想光輝,猶如精神寶藏和磅礴力量,進一步激發了我做好本職工作、服務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激情和熱情。
一、堅定的黨性和真摯的為民情懷
黨性是共產黨人的靈魂,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這是一本關于共產黨人黨性論的鮮活教材??倳浭钱斈?ldquo;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七年艱苦歲月,他始終堅守梁家河,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八份入團申請書、十份入黨申請書,即便是在個人處境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總書記始終沒有放棄追求進步,始終沒有對黨產生過懷疑和動搖,而是對黨組織的執著卻越發醇厚。”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新修改的黨章首次把鄉村振興戰略寫入其中,這是我們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我們要向總書記看齊,不斷加強黨性修養,更加自覺地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更加自覺地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黨性和人民性是內在統一的,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利益就是黨的利益。這是一本身體力行踐行宗旨意識的生動教材。總書記把“娘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龐,把藍色大衣送給上師范的武暉,把糧票和錢悄悄地壓在房東碗底下,把一切有用的東西都送給討吃老漢……他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兒子”“普通農民”“老陜”,憂民愛民為民惠民的情懷深厚真摯、令人感動。知青雷平生說,“在電視上每每看到已經擔任黨的總書記的近平,依然對困難群眾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這種真情來自他當年在梁家河上山下鄉的經歷,來自他人知青時代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對人民群眾的感情”“他一再強調扶貧要攻堅,扶貧要精準,就是因為他曾經是一名農民,他很理解、很懂農民”。梁河家村民石春陽說,“群眾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圣人恒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我們要學習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踐行群眾路線,把農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作為各項“三農”政策舉措的試金石,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發揮農民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交出無愧于農民群眾的時代答卷。
二、科學的理論思維和務實的實踐品格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個政黨要走在時代前列,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指導”。青年習近平到陜北插隊,只帶了兩個行李箱,里面裝的全是書,“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在低矮昏暗的窯洞里,研讀了《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國家與革命》《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閱讀了大量政治、哲學、軍事、外交、文學等領域的書籍,留下了“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生動故事。知青雷平生說,“近平讀哲學書籍,主要還是讀馬列主義哲學。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閱讀研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梁家河老鄉說,“近平讀書有‘書癮’”“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都始終貫徹著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精準思維等,這是總書記長期注重學習的積淀和升華。思想貧困往往源自理論貧困,而理論貧困往往由于疏于學習。我們要學習總書記科學的理論思維,做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堅決貫徹者,使我們的“_”工作理念、思路、方法順應時代潮流、適應人民意愿、符合客觀規律,才能使鄉村振興的各項舉措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惠及百姓。
實踐是理論之源。總書記曾說,陜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他擔任梁家河村支書的兩年里,帶領村民建沼氣,方便了群眾做飯照明;帶領村民打井,解決了生活用水、便利了農田灌溉;創辦鐵業社,解決了社員勞動工具的需求;辦代銷點,方便了社員的日常生活……梁家河村民王憲平講,“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從來不‘撒尖兒’”。這七年是苦干實干的七年,生動詮釋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實現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腳踏實地、苦干實干的偉大成就。馬克思說,“一打綱領不如一個實際行動。”我們要學習總書記要學習堅韌的務實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實字當頭、干字為先,立足基層、大膽探索、把自己的青春夢想融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_業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為實施_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青年習近平十分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與總書記住同一孔窯洞的戴明講,“我和近平都看過一部書,是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簡編》。書名雖然是‘簡編’,但實際是厚厚四大本。對我而言,大概就是讀過了,了解了歷史,豐富了知識。而對于近平來說,他就會有思考、有借鑒、有批判。”習近平總書記去四川學習沼氣池建造,他不光學習技術,還去峨眉山向出家人學習,學習佛教道教的思想精華。知青黑蔭貴講,“峨眉山普賢菩薩所講的佛學思想,就是知和行。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很多東西,他的很多講話,也強調知行合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經驗,與他對歷史知識“厚積薄發”的積累有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史鑒今,以史資政,以史勵人。我們要從這本書中學習總書記的歷史觀,把學習黨史、國史作為持之以恒的必須課,深刻體會、自覺繼承、大力發揚優良傳統,從中獲得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浩然正氣,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要結合本職工作學習“_”發展史、_政策史、_演變史,充分發揮歷史對“_”理論創新的推動作用、對決策的資政作用、對_發展的促進作用。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統一,既要繼承和弘揚歷史,又要倡導和塑造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習近平當上村支書后,大刀闊斧地抓生產,組織農民打壩打井,改革創新生產組織方式,設立鐵業社、縫紉社、代銷點、磨坊。梁家河村民石春陽講,“在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國家以糧為綱,一切以糧食生產為中心,近平搞這些副業,是有一定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他這個人,心里裝著老百姓,又有一股闖勁,他克服困難,最終還是把事情辦成了。”梁家河村民說,“當時村里一些老年人比較保守,對新鮮事物比較抵觸。近平給他們做思想工作”。特別是習近平到四川遂寧等地學辦沼氣技術,試驗了多種土質構造,分析不同土質建造沼氣池的方法,才打出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惟進取,故日新。我們要深刻體悟總書記的時代精神,做改革創新的擁護者、實踐者和推動者,在推進“_”事業中切實貫徹新理念、積極探索新途徑,才能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_業現代化的新局面、實現_發展的新跨越。
四、鮮明的問題導向和強烈的責任擔當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在梁家河的七年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正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知青雷平生講,“近平思路寬廣,思想活躍,分析問題能力很強。”針對陜北良田不足問題,他重視打淤地壩和農田基本建設,提高了當地糧食產量;針對婦女勞動強度大問題,他開辦縫紉社,解放了婦女勞動力,滿足了村民日常需求;針對村民飲水不便、水質不好問題,他幫助村里打深口井,親自站在冰水里挖泥土和石頭;針對運輸工具不足問題,他置辦機械設備開磨坊,把毛驢騰出來用于生產運輸……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包括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等。通過研讀這本書,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問題意識,提高發現問題的敏銳性、正視問題的客觀性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性。作為“_”戰線上的年輕同志,我們要注重加強“_”領域尤其是_發展重大關鍵問題研究,為形成_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盡智竭力。
擔當精神是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是人民的期盼,是改革的要求。梁家河村民說,“近平敢說、敢做、敢擔當”“近平敢擔當,能做事,總是為村里著想。在當村支書之前,他就對村里很很多規劃和想法”。針對有人斷言“沼氣池過不了秦嶺”,習近平鼓勵戰友們說“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他既當指揮員又是技術員。敢擔當才能辦大事、成偉業、為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與總書記為民族、為人民、為黨敢于擔當的精神氣概密切相關。作為“三農”戰線的青年同志,我們要強化責任擔當意識,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難題,敢于碰硬、知難而進,在責任面前不推諉,在矛盾面前不回避,關鍵時刻頂得上、立得住。
七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重溫這本書,我進一步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智慧、理論思維、戰略眼光和時代精神。我將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推進_、_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知青歲月讀書心得2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對理想信念之于共產黨人的極端重要性,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加以強調的。他是這樣要求全黨同志的,更是在自己長期工作實踐中這樣身體力行的。這一點,從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知青歲月中就能找到答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講的是習近平總書記青少年時代上山下鄉,在黃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故事的一條紅線,就是他在融入群眾中確立了理想信念,在艱苦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一旦告別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堅定的目標,建立起了對黨、對黨的事業、對為人民服務的堅定和執著。
逆境最能檢驗一個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習近平面對的苦與難無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更為感人至深的是他堅韌不拔的政治追求。對于常人來說,只要現實表現好,就容易被組織接納。他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現實表現廣受稱贊。但因為所謂“家庭問題”,入團入黨對他來說是那樣的希望渺茫。正如一位受訪者說的:“在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別人做事從‘零’開始,習近平卻要從‘負數’開始。”面對組織上的冷遇,他沒有抱怨,沒有氣餒,沒有放棄,而是鍥而不舍、堅定不移。他先后寫了好幾份入團申請書,才在1972年秋天入了團。同樣,他反反復復寫了10份入黨申請書,最終在1974年春天入了黨。
理想信念猶如定海神針。當身邊的知青或當兵、或招工、或推薦上大學,一個個相繼離開梁家河,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時候,他還能不急不躁。他從容自問:“我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為什么就不能留在這里為老百姓干好事呢?”這一問,讓他找到了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實就在自己腳下的青春答案。當他下定決心留下來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看作了黃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變梁家河的舊面貌,“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理想信念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總是要體現在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上。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青年習近平:他跟社員一起用挑子挑著羊糞和牛糞往山上送,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就用衣服墊著繼續挑;他頂著炎炎烈日在地里割麥鋤草,身上都曬紅了,之后又蛻皮、仍然堅持活不干完不休息;他帶領社員打井,率先跳到冰面上,用老?和鎬頭使勁地挖殘冰凍土。他帶領群眾治溝打壩、植樹造林、大辦沼氣,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他辦鐵業社、辦縫紉社、辦代銷點、辦磨坊,件件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正因為青年習近平已經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內化于心,并外化成“敢為人先、堅持到底、不辭辛苦”的昂揚斗志,體現在帶領鄉親們干事創業的實踐中,他才能“干一件成一件,沒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廢的,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能想辦法克服”。
堅定的理想信念,支撐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為國家、為民族前赴后繼的奮斗,成為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巨大動力,也由此成為我們黨百年歷程中最可寶貴的紅色基因。歷史已經翻開了嶄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這一代人的上山下鄉早已成為“過去的故事”,但他和無數像他一樣不懈奮斗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展現的那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卻是歷久彌新、久而彌堅,始終閃耀著火熱的光芒。
今天,我們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長征路上。這同樣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深刻變化的執政環境,對每一個共產黨人都是現實的考驗。我們必須始終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保持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矩。唯有如此,才能在勝利時和順境中不驕傲不自滿,在困難時和逆境中不消沉不動搖,經受住各種贊譽和誘惑考驗,經受住各種風險和挑戰考驗,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知青歲月讀書心得3
發生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在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數千萬城鎮知青奔赴農村和邊疆,既面臨著從相對優越的城市向貧困農村的生活轉變,也面臨著從無憂無慮學生向辛苦勞作農民的身份轉變。面對這種始料未及的巨大變化,許多人視之為人生的磨難。習近平就是這眾多知青之一,而且他又是其中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正是在這“三最”之艱難困苦中,習近平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課”,系緊了人生的第一??圩印A暯降倪@七年知青歲月,也給正處在事業發展啟點的青年官兵們以深刻啟迪。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越是身處逆境越要堅守初心
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知青的最初生活,習近平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比較孤獨、迷茫,沒有長期待下去的想法,不過是懷揣一個簡單的信念,就是:“聽毛主席的話,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隨著在革命老區的所見所聞,隨著對人民群眾感情的愈益加深,隨著日復一日艱苦生活的磨礪,他不斷校正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越來越清晰——要為人民做實事!之后,雖然一起插隊的知青,有的招工,有的入伍,陸陸續續離開了農村。習近平卻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該干活干活、該讀書讀書。為了入黨,他先后寫過10份申請書,執著的追求,終于使他的愿望得以實現,而且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經過兩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曲折經歷和實踐積累,他嚴以律己的過硬作風、務實創新的意志品質、為民服務的真摯情懷、復興中華的擔當精神,在他充分激情的胸膛里已然萌芽、扎根。若將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萬盤。人生始終是在順境和逆境中游走,從軍之路亦是如此。從地方青年到革命軍人,從舊體制到新體制,我們時時面臨著轉變,也迎接著巨大的挑戰,更需要有像習近平同志那種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態度,越是身處逆境越要堅守初心,在艱苦的環境中激發潛能、積累經驗,磨礪意志、增長才干,打牢成長的根基,鑄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二、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越是身在基層越要干好當下
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做基礎。知青七年,習近平干過赤腳醫生、記工員、農技員,無論哪個崗位,他心中想的就是把手中的工作干好,立足現有條件干出實實在在的成績。他帶領鄉親修梯田、打地壩、修路種樹、打大口井、辦識字夜校,還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建成了當時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就連舊廁所他也動手翻修。當時農村的廁所不分男女,聽見外面來人,咳嗽一聲,來人就避開了。長年累月,老百姓都習以為常。習近平卻主動自己動手改造,建成了趙家河村有史以來第一個男女分開的廁所,既解決了難言的尷尬,又引領鄉親們逐步走向文明的生活。由于他既不甘平庸、善做實事,又能與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他這個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商量。多年后他感慨地說,陜北七年,最大的一個收獲,就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受益終生的東西。”青年官兵大多處在基層,干的是最基礎的工作??赡芤灿胁糠止俦械矫刻於际侵貜托缘挠柧殹⒐ぷ?,認為沒有意義、缺少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干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個簡單的工作干成精神就是不簡單。我們應當向習近平同志學習那種“干在當下”的精神,腳踏實地,扎根基層,把當前正在做的工作做好,多蹲蹲苗必然能夠為成長為參天大樹積蓄能量。
三、讀書即是立德——越是事務繁雜越不能放松學習充電
插隊期間,當時很多知青由于困于眼前的苦難,加上為今后的前途憂慮等,或放棄了讀書,或無心讀書。但習近平不一樣,他把讀書學習作為豐富艱苦生活、充實精神世界、提高能力素質的重要途徑。他去時帶的兩個行李箱裝的全是書,無論是田間勞動間隙和晚上的零散時間,還是秋收秋種以后“冬閑”的大塊時間,習近平始終堅持捧書而讀、愛不釋手。那時候書是奇缺品,他到處找書、討書,有時為了借一本書,要步行幾里路,看完再給別人送回去。他讀的書籍也很廣泛,涉及中外歷史、政治和文學名著等等。這在當時把知識分子說成“臭老九”和“讀書無用論”等不良社會思潮的大環境下,更顯得彌足珍貴。七年時間,他閱讀了大量書籍,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積累了豐厚的文化素養、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理論素養,支撐著他在艱苦中一路走來。讀書既是對知識營養的汲取,又是對自己人格品質的提高;既是滋補人身心的“保健品”,又是人心靈的“凈化器”。這啟示我們,要擔當重任,成就一番偉業,離不開勤奮讀書。作為新時代強軍路上的開拓者,我們更應該認清學習的重要性,雖然部隊的各項工作、日常事務比較繁雜,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止步學習的借口。當前是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新軍事變革、高技術戰爭,對軍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只有不斷學習新理論、掌握新裝備,才能獲得打贏未來戰爭的“入場券”和“資格證”。
四、選擇吃苦就是選擇收獲——越是條件艱苦越要苦中有為
陜北高原、黃土高坡、缺水無電,窯洞、毛驢、白羊肚手巾,給人的印象無疑是“苦”和“窮”。搶收莊稼、掄錘打樁等苦活累活臟活險活等,從心理到體力都超出了很多知青自身的承受能力。習近平也從起初的被動參與,到逐漸的主動接受。先后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成為村里的壯勞力和種地的好把式。梁家河村民劉金蓮講述的一個片段感人至深:“近平從村里往地里挑糞,那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層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脫下來,墊在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也不用墊衣服了。”隨著對人民疾苦的直接感受,習近平不僅不把吃苦受累當作一種“負擔”和“愁事”,反而卻以苦為樂、苦中作樂。心態的轉變、誠懇的勞動,使他能夠深入地了解農民、了解農村、了解當時的國情,也使他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脫胎換骨為群眾眼里“吃苦耐勞的好后生”,磨煉出堅毅剛強的意志品質。經歷就是財富,苦難也是鍛煉。從軍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險灘,有直道也有彎路。我們面臨的選擇很多,關鍵是要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選擇。無數人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一定要勇于迎接挑戰,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從難從嚴從實踐出發,提高打勝仗本領,做到苦有所得、累有所獲。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今天的我們,時代性地站在“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歷史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歷史節點上,我們應當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把黨的創新理論和領袖指引的方向作為人生指南,自覺校正人生航向,系好第一??圩樱叱鲆粭l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內心的正道坦途。
知青歲月讀書心得4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我深深為樸實、平易近人、愛學習、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擔當的青年習近平所鼓舞、感染,以下幾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首先是與民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那個特定年代的印符,只有徹底完成從青年學生到農村行家里手的蛻變,才能在農村生活中得到認可與尊重,才能有資格帶領農民兄弟投入到改良土壤、興修水利的戰天斗地的革命洪流中。凡是經過那個年代的人都會想象到一名大都市學生到農民領頭雁的辛酸與艱難。今天看來從人民群眾實際出發,從我們的國情出發,讓我們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在群眾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只有去與群眾“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難,才能在人民的心里有我們基層干部的位置,這就是平易近人的效果。
其次是真正為群眾辦點實事,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干事作風,為當地群眾真正干出一點事情來,說的住嘴,記得住的“民心小事”。我們偉大的領袖習近平在擔任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時,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沼氣池,這在當時是真正的民心工程、造福子孫后代的工程。為什么?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開山造田、全國農業學大寨的特殊歷史時期,農民做飯燒水所需的柴草極為短缺,建設沼氣池,一則解決缺柴燒的困境,二則有利于減少砍柴割草,綠化荒山,涵養水分、減少水土流失,三則改善人畜糞便污染環境,開啟農村美好幸福生活。但從第一點來講,是解決當時制約農村生活的關鍵問題和困難,是迫在眉睫的民心工程。真抓實干,讓當地群眾受益,真正為了群眾而真干事情,人民至今不能忘懷。
再次是堅持學習。時年15歲的習近平,到農村時帶的最貴重的行李是書本。盡管農村的環境很艱苦,小小身板常常不堪重負,一天勞作之余,仍然堅持讀書學習至深夜。同時,他更重視農民的文化學習,一邊勞動,一邊教村民學習,全村人都會書寫自己的名字,更有一大批農民因文化而受益終生。教學文化化為啟智、致富動力。正是由于習近平勤學苦干和農民兄弟的普遍認可,才得到村、公社的推薦到大學學習。通過7年的“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鍛造了自己,提升了自己,為以后的人生走向奠定下了無比堅實的基礎。
知青歲月讀書心得5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習總書記早期的成長經歷,讓我們對黨和國家領導人有了更為鮮活的認識。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則使我們看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人生經歷和內心世界,讓我們更能深刻地了解到他的真實生活。雖然我們這一代人無法親身經歷所謂的知青歲月,卻能從書中的字里行間體會到當時生產和生活條件之艱苦,當然,也正是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時光,沉淀出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為我們所有身處基層的工作者撥開了迷霧,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標。
在基層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習近平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在農村的“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和“思想關”這四關,文中的知青說部分也為我們詳細說明了當時的情況,作為90后的我很難想象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習近平總書記是如何在其中磨礪自己、不斷學習進步的?,F在我們作為基層的工作人員,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比之好上百倍千百,我們就更應該扎根基層,樹立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理念,為人民做實事?;鶎庸ぷ鞴倘粫爆?,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生活之余不斷提升自我價值、補充精神上的“鈣”,在思想上做到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
“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才能有所得。書中反復提及到,梁家河的村民去接知青回村的時候,習近平的兩個箱子里面裝的全是從北京帶去的書本和他一空下來就讀書的情景,都讓我感受到了青年時期的習總書記對學習的熱愛。正是這些在知青歲月中從沒放棄過讀書和思考的堅持和習慣,對習總書記后來的各個階段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讀書和學習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要求我們在年輕的基層工作者不斷加強學習。增強自我的學習能力,將自己的所學都投入到偉大的基層工作事業中去。
“干字當先,干在實處”,以實事求是為準則,到基層磨礪意志和品格。不論是修沼氣池、修公路、開辦代銷社和鐵業社還是修筑淤池壩,這些舉措都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這些舉措都是習總書記在深刻了解了人民群眾真實訴求和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之后才著手去推進的,也都體現了習總書記敢為人先,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思想。書中以七年的知青時光為例,為我們詮釋了基層干部應有的擔當和魄力,值得我們去不斷學習和領悟。作為基層工作者,我們的使命是為人民謀福祉,這就要求我們充分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和人民群眾真實的訴求,做到“實干”而非“蠻干”。
在當初如此艱苦的環境之下,七年的知青歲月卻成為了習近平總書記人生中的寶貴經歷,也希望自己和每一位工作者也能夠在工作中多學習,遠離浮躁,實事求是,保持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為早日實現中國夢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