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刻。正書。虞世南書。公元626年鐫立。貞觀中毀于火,703年重刻,并加篆書碑額。書法圓潤朗秀,外剛內柔,得智永筆法為多,為虞書代表作。
孔子的解釋公元前;前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子。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后同學生周游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
廟堂碑的解釋即《孔子廟堂碑》。立于唐貞觀初,虞世南撰并書,記述唐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等事,書法俊朗圓腴,內剛外柔,為唐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隨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