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同志88年退休前是云南保山地區的地委書記,為改變地區的落后面貌和百姓的貧困生活,他長年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帶領群眾艱苦奮斗,當地百姓親切地稱他是“草鞋書記”。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楊善洲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善洲觀后感1
電影<楊善洲>深情講述了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永遠把人民群眾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前的領導干部形象。在任上,他狠抓農業,專注民生;退休后,他綠化荒山,造福子孫。他一心為民,兩袖清風,鞠躬盡瘁。青山作證,他六十年堅守共產黨員的精神家園,他用一生踐行著入黨時的誓言:做一個永不退休的共產黨員!
楊善洲,男,漢族,1927年1月生,云南保山施甸人。1951年5月參加工作,1952年11月入黨,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楊善洲生前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書記,退休后又義務植樹造林20余年。筆者觀看了電影<楊善洲>,被他的精神一次次感動。
為了抗旱,沒有參加姑娘的婚禮;大亮山小學的老師因為是民辦教師不愿意孩子們讀書,為了孩子們,他將教育界的負責人請來為教師們轉正了,而親生閨女夫妻二人兩地分居七年之久,他完全可以通過自己,把自己姑娘安排妥當,但他沒有;送兒子上大學,是唯一用了一次公家的車,但自己將費用掏給了;為了省錢,他自己去市場去揀果核當樹種,他的舉止讓周圍的同事不理解,而他說:“別把自己當回事”。
楊善洲常說:“共產黨員不要躲在機關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彼摹爱斞┧伞钡膬炐闫焚|和高尚情操,震撼了我的心靈。我覺得,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應當像楊善洲那樣,做一棵挺拔高潔的“雪松”。要像“雪松”那樣植根群眾。自然界中的雪松,大都生長在峭壁上,因此必須把根系深深地扎進石縫之中,其主根長度往往是樹干的好幾倍。也正因為如此,它能經得起風折雨摧的考驗。楊善洲也就像雪松一樣,從20多歲擔任縣領導開始直至擔任地委書記,幾十年始終把根牢牢扎在群眾之中。他很少呆在機關,而是把腳印印在當地的千家萬戶。我們各級干部,也都要把根深深地扎于群眾之中,多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深扎其根接地氣,從群眾中了解實情、傾聽意見、汲取智慧、解決矛盾,才能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才能有的放矢把工作做得讓群眾更滿意。
楊善洲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無論是在職期間還是退休以后,他始終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始終淡泊名利、地位,始終公而忘私、廉潔奉公。1988年退休后,他主動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帶領家人和群眾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積約5。6萬畝的大亮山林場。2009年4月,他將活立木蓄積量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
習近平強調,長期執政、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際。國內環境深刻變化,使領導干部面臨的挑戰和考驗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廣泛開展向楊善洲同志學習活動,更好地堅持和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德、優良傳統和良好作風,無論對于廣大黨員加強黨性修養還是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指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學習楊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世界觀立身,把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化作一心一意為國家為人民利益奮斗終身的實際行動,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忠于黨,忠于祖國 ,忠于人民,公正處事、公道用人,克己奉公、清正廉潔;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事業觀干事,始終保持一股艱苦奮斗的勁頭和銳意進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創業上,在難題面前敢于開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風險面前敢擔責任,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努力創造出無愧于黨、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的業績;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群眾觀做人,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始終站穩群眾立場,認真貫徹群眾路線,自覺增進群眾感情,把老百姓的事看成頭等大事,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楊善洲觀后感2
從小在鄉下的農村長大,歷經多少艱難困苦,我沒掉過一滴眼淚;工作中雖然也碰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我同樣沒有流淚。而當我觀看電影<楊善洲>的時候,幾次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楊善洲是保山市原地委書記,在幾十年的工作歷程中,他嘔心瀝血,堅韌不拔,能屈能伸,不屈不撓。在廣大老百姓的心目中,楊善洲是一位好書記,一位公仆,他就像一棵永遠不老的雪松,在大家的心中永遠挺直與蒼翠著。他的辦公室簡陋樸素,一盆雪松盎然生機。當保山市遇到嚴峻的旱情時,為了確保農民的收成,他果斷停止新建的辦公樓,用這筆款打井找水緩解旱情。在其他干部認為如實上報真實災情向上級申請救災糧食會損害保山作為西南大糧倉面子時,楊善洲大聲斥責:“難道老百姓的飯碗比我們的臉面重要嗎?”話不多但字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他用實際行動及人格魅力帶領當地的干部與群眾抗大旱,保收成,幫助老百姓渡過了一個個難關。
在女兒的眼中,楊善洲則是一位嚴格而又慈愛的父親。女兒從結婚到生子一直兩地分居,扎根在邊遠的山寨教書育人,作為父親卻沒有給予一絲的照顧。這樣一位嚴格而講原則的父親,難道就不心疼自己的女兒嗎?不是的,他為女兒的婚禮精心挑選的禮物令人為之動容,雖然最終沒有到場參加女兒的婚禮,但那份慈父之心卻似水一樣綿綿長長;幫女兒背著行李走出那個簡樸而又春色盎然的家園送女兒上拖拉機回學校的那個鏡頭,讓無數人眼底熱淚涌動。
幾十年過去了,楊善洲的足跡在保山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留下無數的深深淺淺,他雪松一樣的心與老百姓緊緊的連在一起,踐行的是廉潔奉公、全心為民,勤奮工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公仆本色。當他離開保山這片傾灑了多少深情多少汗水的地方時,帶走的是一頂草帽,兩袖清風,以及那棵永遠不老的雪松。沒有鮮花,沒有宴請,沒有車隊相送,唯有那為新入黨同志領誓時那洪亮的聲音久久的回蕩在廣大干部群眾的心中,鼓勵著大家克服困難,奮勇前行。這,就是他工作了幾十年而離開時短暫的告別儀式。
大亮山,是楊善洲一直心系的一座山,兒時的夢想在那里編織,由于種.種原因成了荒山禿嶺,離開工作崗位之后,他放棄到省城安度晚年的機會,決定把余生的精力獻給這座大山。他說,是家鄉的父老鄉親養育了他,是大亮山培育了他堅韌的性格與脊梁,他要把那份愛獻給他的家鄉,獻給大亮山,要讓大亮山變為生機勃勃的綠色家園。于是,他帶領家鄉的有志青年安扎在大亮山上開始了令人難于想象的拓荒種樹,一年四季,披星戴月,風餐露宿,以帳篷為家,克服種.種困難,用辛勤的汗水讓大亮山一點點變綠了起來。
如今位于云南施甸縣的大亮山延綿數百公里,覆蓋著密密的7。2萬畝森林,走進林區,枝頭鳥鳴不絕于耳,溫暖的陽光從郁郁蔥蔥的白梅、銀杏、華山松等林木間灑落下來,山泉在林場的山間輕輕流淌著,濕潤著林區的肥沃土地及大亮山四周的村莊。一年四季,大亮山都像畫一樣的美。
這般美景,就是楊善洲退休以來,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而成的一個夢。二十二年來,楊善洲和他的團隊在大亮山上歷經了多少風霜雨雪,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大亮山和大亮山的人民都深深的銘記著。
楊善洲,大亮山上一棵堅硬挺拔而生機蓬勃的雪松!他的品格和行為,永遠值得我們景仰并追隨。
楊善洲觀后感3
今天我們學校老師一起觀看這場電影<楊善洲>,影片從一開始到結尾,圍繞楊善洲“愛國、愛黨、清貧、創新、奉獻”為線,講述了他一生的所作所為,感受頗豐,淚水一次次濕潤了雙眼。通過觀看電影知道楊善洲他是一個好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執著的人,一個無私的人,一個堅持一輩子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的人,一個一身正氣問心無愧的人。造的是樹林,留下的是精神力量。這就是電影中我看到的楊善洲。
影片中,楊書記的女兒是一名老師,結婚后和丈夫因為工作,兩地分居已有7年之久,通過考試本早都可以調到中心小學,但因為缺少一個蓋章,一直沒有調成。當女兒哭著請求父親幫幫她,把這個章蓋了時,楊書記就是不同意。嚎啕大哭的女兒見說不動父親,只好生氣地走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對家人欠了一筆永遠還不清的債。楊書記用22年讓一片荒山變成了大森林,也把一個18歲的少年,培養成了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男子漢,他就是影片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周波。影片中,楊書記把價值3。7億元的青山交給國家,把管理林場的重任交給了周波,聽著他響亮而又哽咽地喊出:大山頭80個、小山頭172個。聽他重復著老書記要把20%的收益分給群眾的心愿時,讓我感慨萬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楊書記不僅僅用退休以后的歲月把家鄉的荒山變成了不再受干旱威脅的寶山,更是用自己高山仰止的情操感染和教育了年輕一代。
看完電影,眼前始終浮現著影片的情節:鬢發如霜的老書記捐出3。7億元卻不要縣里的10萬元獎勵,把市里20萬的獎勵拿出16萬支援家鄉,僅僅留下4萬元給陪著勞苦一生、相聚甚少的老妻作為一點保障。山嵐霧靄,松濤陣陣,鮮艷紅旗下,周波堅定地說:“書記,你放心,我們一定管好?!痹捳Z簡短有力,最樸實的詞語許下的是最堅定的承諾,他的眼神中沒有物欲、沒有功利,清澈得可以看到心里去……
楊書記彌留時刻,病房外是不請自來的鄉親,電視上響起云南新聞的畫外音:久旱之下,云南全省境內人畜飲水困難,但是大亮山里多處水源仍然有水,日夜排著隊拉水的車輛川流不息。書記不喜居功,叫女兒關了電視。當年擔水為禮的老漢,這次擔來的是家鄉大亮山中的山泉,那一碗清冽甘甜的泉水從眾人手中傳到老書記手中。人生 不過匆匆幾十年,這是最好的報償!
通過觀看這部電影,我深刻的體會到,要做好事先做好人。一要端正態度,要有頑強的奮斗精神,不好高騖遠,踏踏實實做人;二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好該做好的事情。楊善洲書記雖然走了,但是他為民、樸素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同時也激勵我一定要努力工作的自信心、事業心和奉獻心。從而使自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教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楊善洲觀后感4
8月1日下午,我們東方今報小記者在紅地毯國際影城觀看了電影《楊善洲》,以前共產黨員的稱號在我心中很模糊,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
他雖然是個地委書記,還是個不小的官呢,但他從不搞特殊。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讓母親,妻子和女兒過上更好的生活,但他沒有這樣做,尤其是他的二女兒,三番五次地哭著求他,每當回味起他女兒傷心欲絕,痛哭失聲的模樣,我不止一次地淚流滿面。他對陌生人都能以職務之便,讓他有個好工作,娶個好媳婦,而對自己的女兒卻那么不近人情!我要有個這樣鐵面無私的父親,我會理解他嗎?我想我會的!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女兒最終憑借自己的實力,終于如愿以償!
更讓人難忘的是他那種無私奉獻的光輝形象,他退休后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把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經濟林場,使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得到了徹底的改善,即造福了國家,又造福了當地農民群眾,而自己卻把國家獎勵他的錢大部分都捐資助學。
楊善洲爺爺,我們向您敬禮!雖然我們只是小學生,但是您的先進事跡我們會牢記在心,從小事做起,向您學習,向您致敬!
楊善洲觀后感5
“有些干部啊,白吃國家公糧了”影片開幕的一句話,足以讓觀影的人肅容。“是啊,不為百姓辦實事兒,可不就是白吃公糧了”楊善洲書記的對白,也引導人不由自主地在心里自問:“我在自己的崗位上,做過了什么”。電影《楊善洲》以這樣看似隨意但引人深思的對話開始,帶領我們走近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恪盡職守、為民奉獻的一生,讓我在感動中感悟,在學習中自省。
“燕子南遷,地旱天干”楊善洲看著滿天成群南飛的燕子擔憂地念叨。楊書記從一個遷徙現象中,看到的不是自然的風景,而是保山的萬畝旱地和當地農民的憂患,這讓我看到了一個無時無刻不在思慮工作,無時無刻不在關注民生的干部楷模。我正式參加工作已近一年,曾經只是信奉并不斷實踐著培訓老師所說的“快速熟悉工作環境、掌握工作技能”的要求,但真正投入工作才發現,僅僅“能工作”是不夠的,還需要一種工作的“敏感性”。這就要求我們要時刻心系工作、心系責任,不等到問題出現才被動地接受工作,而是能一葉知秋把工作坐在前頭。
工作并不能單憑一腔熱血和一股不管不顧的沖勁,更要講究做事的方法。電影中,兩個縣為了開閘放水的問題發生爭執,雙方劍拔弩張。楊善洲到場后,只是看似輕巧地建議雙方縣長“換一下位置”,兩位縣長互相考慮了下彼此的處境,最終握手言和,問題迎刃而解。楊善洲退休回到家鄉大亮山,盡管指數的想法在他腦中早已形成,但并沒有立刻發動群眾上山植樹,而是以一部當時風靡一時的電影《廬山之戀》,喚起了大家心中要改變山區面貌的激情。楊善洲正是在工作中秉持著依靠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的理念,不僅在職期間創造了一個“滇西糧倉”,而且在退休后創造了一個“綠色大亮山”。
楊善洲帶頭辦起了大亮山林場,但從不從林場領取報酬,只拿幾十元補貼,不僅如此,楊善洲甚至還經常要給林場貼錢。樹苗要錢買,他就帶頭下山揀別人吃剩后吐掉的果核。在大亮山上,楊善洲的全部家當寥寥可數,吃食也只是黑乎乎的窩窩頭和紅薯。他在林場二十多年,無償奉獻了二十多年。而在移交林場時,他不沾一點好處,不帶林場一根草。長詩《公仆本色》的題記里寫道:“善洲,善人;善德,善行;善始,善終。摯愛,無限;大愛,無言;博愛,無疆;”是呀,清貧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堅守了一輩子這位老人就是“善”與“愛”的化身。他用質樸的言行詮釋著黨性,用執著的追求書寫著對黨的忠誠,用無私忘我的拼搏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他的善行、他的作風、他的精神,長成了一棵頂天立地的“雪松”!
草帽連紗帽,平凡鑄偉大。楊善洲同志一生為草如蘭,一塵不染香到骨;為木如松,兩袖清風昭汗青。楊善洲用他的一生,自覺實踐共產黨人的人生價值和道德追求,為每一位黨員干部樹立起光輝的楷模。
楊善洲觀后感2022最新范文5篇合集相關文章:
★楊善洲觀后感2022精選5篇
★楊善洲觀后感最新5篇
★楊善洲觀后感最新5篇合集
★楊善洲觀后感最新5篇550字合集
★楊善洲觀后感精選5篇500字合集
★楊善洲觀后感精選5篇
★楊善洲觀后感精選5篇匯總
★愛國電影《楊善洲》觀后感精選范文5篇
★楊善洲觀后感最新范文5篇匯總600字
★大學生《楊善洲》電影觀后感精選范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