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活著》是近期公司領導推薦給公司員工的一本心靈讀本,其作者為日本“經營四圣”之一、京瓷集團創始人稻盛和夫先生,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人為什么活著作品讀書筆記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人為什么活著作品讀書筆記1
經過上一季《活法》讀書活動,我領悟了稻盛和夫的人生經營哲學。稻盛和夫從人不斷成長的角度剖析了人的一生就不斷修煉、提升心智的過程。在《人為什么活著》書中,稻盛和夫則用宇宙意志的概念解釋了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秘。宇宙之所以能夠從質子進化為原子、分子等等,都是因為宇宙的意志在不斷推動的。宇宙的意志這個概念利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就是你所在環境的發展趨勢。對于企業來說就是企業的文化與使命。我們在一個公司就要認真地執行公司的使命,深刻領悟企業的文化,這樣就能夠得到宇宙的意志,在企業中快速成長,為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不能夠改變宏觀環境,但我們能夠適應把握宏觀環境。
“并非僅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我們一向只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太習慣了逆境求生存。在逆境中我們會認真的分析當前形勢,制定走出逆境的方案。在逆境中我們時刻堅持著緊迫感,堅持清醒的頭腦。在逆境中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在逆境中我們不害怕失敗,我們敢于不斷的嘗試與創新。在逆境中我們不會滿足,我們充滿渴望與活力。在逆境中我們能夠張揚人性的優點,我們充實,我們豪邁。而當我們成功時,我們開始自滿自大,我們開始固步自封,我們開始失去活力,我們開始猜疑團隊,我們開始害怕失敗。最終我們開始不斷走向失敗。如果我們能夠把成功也當成是一種試煉,我們就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成功。我們就能夠看到團隊的力量,同時也能夠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很多不足。在工作當也是一樣,當我們成功地完成了一個產品研發。我們應當把這個過程當成是一個試煉過程,我們應當去總結這個過程的得失,成而進一步提升、完善自我。
在這本書中作者再一次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我應當有一個夢想。人生是由努力和夢想組成的。一路走來,有磨難有坎坷,有淚水有喜悅.支撐我到今日的是心中的那五彩斑斕的夢想.夢想和期望是每個人生活的支柱,在夢想的裝扮下,將來的歲月會更加美麗絢爛.我應當盡自我最大的努力挖掘自我所有的潛力來實現自我的夢想.努力可能會失敗,但放棄則意味著根本不能成功.
在夢想的旅程中,我要揚起自信的風帆.自信,是每個人對自我進取肯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堅定不移地相信自我的本事,相信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經過奮斗和努力取得成功.當然,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顧客觀情景勉強去做那些自我做不到的事情..許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怕失敗,于是先給自我找一個后退的臺階.自信會使我揚起成功的風帆.當到達勝利彼岸后的愉悅心理體驗,將永遠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獨具的.
把苦難當成是一筆難得財富,把挫折當成是人類提高的階梯.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得好:”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來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來時代的偉人”.凡是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都是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磨練出的,就像火柴,如果回避摩擦,它的一生就僅有黯淡無光.每多一次失敗,并不意味期望更加渺茫,而是代表著你朝成功又近了一步.失敗能夠檢驗一個人的品質.如果一個人敢于直面失敗,進取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那么我想或遲或早總會成功.
成功只在一念之間,所以塑造一個樂觀、堅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愛的博大照耀一切,用敏銳的心感悟人生,用熱情的心擁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對待任何事情,我相信這個全新的我即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稻盛和夫在書中還給我們闡述了因果報應法制。善根生善果,惡行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法則。人怎麼想,就會出現所想的結果,萬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結果都源自于人類的想法和行為,這是佛教教義中的因果報應法則,這項法則始終與命運并行,并構成波浪起伏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因果報應法則的影響力或多或少強于命運。所以我們能夠運用因果報應法則來改變與生俱來的命運。也就是說,如果一心向善、時時行善,命運的方向也會跟著往好的方向轉變。當人類具有善的意識時,便與造物主的意識--所有的生命都努力生存著,善哉善哉不謀而合。個人優美的意識波動,如果與宇宙的意識波動一致,則一切就會順利運行,事事成功,并且朝好的方向發展;相反的意識則與宇宙意識背道而馳,也必定走向失敗。
理解這項原理,也就能理解為何世間存在著沒落和衰亡。例如公司為何倒閉?通常是事業順利發展時,不曾自省未曾做過善事、沒做過為世人著想的事、從此不再認真努力工作等違反宇宙意識的行為,因而承受倒閉的報應。
目前我們所想的、所做的,可能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后,時間雖不確定,但必須得承收結果;此刻造的業(Karma)是因,其結果會顯現于將來。到時候才后悔或悲傷已經太遲,所以無論如何請將這件事記在心頭,期望每個人每一天都有善行,所以走向完美的未來。
人為什么活著作品讀書筆記2
我是活著的,能打字能思考,說明我確實是活著的,可是我為什么活著,活著是為了什么,這既是嚴肅的哲學問題,也是關乎我人生的基本問題,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我得老實承認我是個懶散的大學生,沒有學會學習學會品味,網上的快餐信息理解得多了,好書沒怎樣看過,以至于習慣了斷章取義。近期拜讀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么活著》,一開始偶爾看到一兩句不順眼的就想反駁,但繼續看下去又覺得先生的話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層層地剝開講給我們聽,用嚴謹的思維一步步地論證他的觀點,而他又能說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覺得晦澀。我,已深深為先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折服。
先生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活著就是為了不斷提升自我的靈魂和心智,使其到達最高的境界,這樣,人的意識體(即靈魂)在肉體死后就能夠轉世托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說,人不僅僅要對此生的自我負責,還要對來生的自我負責,活著就是為下一個“我”尋找更好的寄托。蕓蕓眾生只是活著或想著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于究竟為什么活著,生活的意義何在稻盛和夫在書中寫道: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磨練靈魂”,或者叫“凈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于“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因為僅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為別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我個人的得失。
在我看來,能夠參透生死大徹大悟的人,活得達觀灑脫、自在超然,他們明白“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戚戚于功名”“汲汲于富貴”的辛苦,多了“寵榮不驚,得失淡然”的從容。這樣說來,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信仰使你遠離孤獨和寂寞,信仰使你拋卻煩惱和憂愁,信仰使你的心靈不再飄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靈充盈。信仰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可不能夠這樣認為:人是為了一種信仰而活著!我明白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以心為本”是其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敬天愛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訓。這些是做企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書中說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總是不斷解決問題然后又產生新的問題,有些問題總是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悅與幸福一樣,也需要和痛苦和艱難來比較。當我們遇到阻礙時,不會為此感到膽怯和失落。與其失落不如樂觀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堅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理解這個考驗并且樂觀地全力以赴、努力奮戰、不斷設法擺脫困境,心中始終相信對未來的期望。我們要如何做到不去煩惱了,稻盛和夫給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堅持謙虛絕不驕傲;每一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著讓大家每一天煩惱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這樣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理解這些命運,或者堅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能夠避免自我嫉妒和憤恨的心。
人為什么活著作品讀書筆記3
最近在讀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人為什么活著》,很受啟發,故書錄于此“身居亂世之中,重新審視“活法”。
今日比昨日更好,明天比今日更好,為此,不屈不撓地工作、勤勤懇懇地管理、我們的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就是這樣確確實實地存在著。
聽說在拉丁語中有句諺語,“完成工作勿如完成工作的人”,人格的構成也是經過工作的完成而實現的。也就是說,哲學產生于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磨煉。
如何才能使人生過的完美,收獲更幸福的果實,我用下頭的方程式進行回答: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本事
人生活工作的結果是由這三個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積,絕不是“加法”。
人應當怎樣度過自我的人生?
稻盛先生創立“京瓷”時僅有27歲,一個新生的弱小的企業,資金、設備、客戶等資源都不足,處于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之中,同行業中有強大的競爭對手,自我又不懂經營,缺乏經驗。像一只小船航行于大海之中,隨時可能被風浪吞沒。企業究竟能不能生存發展,怎樣做企業才能順利發展,怎樣做才能避免企業破產,避免員工因失業而流落街頭,怎樣做才能對得起信任自我、慷慨解囊的股東們,稻盛先生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這一類問題,卻找不到答案。
此時,稻盛先生讀到了安岡正篤寫的《命運和立命》一書,就是解說400多年前中國明代袁了凡所寫《陰騭錄》的一本書。書中的故事和道理讓稻盛先生恍然大悟,這就是決定每個人人生的所謂“命運和因果報應的法則”。
人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歷程中,有許多東西似乎確是命中注定的。究竟是自然決定的,還是上帝決定的,誰也說不清,但每個人都背負著各自與生俱來的命運,降生到這個世界,這一點似乎很難否定。并且除了個人的命運之外,還有家庭的命運,我們所在的組織和地區的命運,以至國家的命運,地球的命運等等。而個人的命運就根植于這種種更大范圍的命運之上。
拿稻盛自我來說,出身貧困;小時候正逢戰爭,家屋被美軍的飛機炸毀;小學畢業兩次沒考上夢想的初中;13歲時染上肺結核,差點喪命;考大阪大學又落第;畢業時還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進了一家公司,又是連續10虧本、連工資也不能如期發放的企業。這些都不是稻盛自我的愿望決定的,它們都屬于命運的范疇。可是命運不是宿命,因為決定人生的除了命運的法則之外,還有一條更重要的法則,就是:“善因生善果,惡因得惡果”的“因果報應的法則”。這條法則可由每個人自我掌控。
稻盛先生畢業于理工科大學,從事技術開發和企業管理工作,信奉科學合理的思考方式,長期來對科學無法解釋的“因果報應法則”內心很難認同。同時,不公正的社會現實好像也說明“因果報應法則”并不靈驗。再則,由于命運要素的干擾,使“因果報應法則”并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樣簡單明白。當某人命運不濟時,他想些、做些好事并沒立刻獲得好報;而有的人想了、做了壞事并沒立即得到惡報,因為他命運暫處強勢。就是說原因和結果之間往往有一個時間差。當稻盛先生苦悶彷徨時,袁了凡的故事給了他一種啟示,“原先如此,人生原先是這樣的。前面有什么樣的命運在等待自我,雖然不清楚,可是,在難以捉摸的命運的安排下,遭遇各種事情的時候,我們卻能夠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這種態度來度過自我的人生,不就好了嗎?!?span style="display:none">iOQ子文庫范文網
稻盛先生經過對各種社會現象以及對自我親身實踐的反復深入的思考,不僅僅相信了“命運和因果法則”,并且認為這才是人生、社會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則。稻盛先生說:“命運乃經紗,因果法則乃緯紗,兩者交織而成的布就是人生。”稻盛先生認為,只要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人生必須會出現轉機,甚至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走向。
盛田說了句很重要的話:心態決定命運。這是盛田辦一輩子企業,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領導力決定于心態,進而心態要從環境分析中找到信心和力量,從而反過來催生領導力。
我們涂裝科從組建至此刻已三年有余,期間也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坎坷,我也聽到了許多牢騷和對企業的不滿。究其原因,就是人生觀的問題。經過學習稻盛和夫的《人為什么活著》很受啟發,人活在世上,無論遭受災難還是遇上幸運,都應當以感恩之心給予接納。我們該企業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有時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企業。要明白是企業給我們供給了一個展示個人本事的平臺,企業遇到困難我們要勇于應對,更加的努力工作,是企業早日擺脫困境。我想這是我們正確的活法。20__年對我們涂裝來說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年,期間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將會以一顆感恩的心努力工作,勤懇工作,回報公司對我們的厚愛。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我們期待著20__年有一個完美的始終。
人為什么活著作品讀書筆記4
稻盛和夫認為“人生的推動力是命運,人生的橫軸是因果報應法則,心生念,念生因,因生果,長遠視之,因果必相合?!?span style="display:none">iOQ子文庫范文網
人各有命,相信命運的存在并不是什么迷信,反而能夠幫忙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生,從而明晰生存之道。稻盛和夫以他一生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否定命運,徒勞無益,豈止無益,甚至可能有害。
也許在這個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中很多人不相信命運,更不會相信所謂的因果報應,稻盛和夫認為因果報應的“果”,有時候可能立現,但大多很難如此,倘若將時間跨度延長,20年30年來看,存善念,行善事,必得善果;動惡念,行惡事,必有惡報。
稻盛和夫的觀點也許有人看了將信將疑,嗤之以鼻,而隨著年齡逐漸增加,越發相信了,相信本身就是一個信念,我們能夠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們的內心不能沒有信念,信念會支撐我們度過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人生。
心生念、念生因,我們就會經常查思自我的思想,我們是否時常在抱怨,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他人,有沒有盡心盡力地做好自我的工作。
古今中外的各種宗教、學派、思想等很多很多,然歸納起來很簡單,都是教導人們要“積德行善”,大道至簡,可是真正通達的人卻不多。
稻盛和夫是很推崇《了凡四訓》的,命運法則與因果報應法則兩相呼應,雖說命由天定,因果報應法則的力量足以改變命運,正所謂向善、行善,必得善果。
人為什么活著作品讀書筆記5
《人為什么活著》,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經營哲學的書,卻滲透了很多人生哲學。其實也是在之后才明白,或許這本書,它本來應當取名為《人應當怎樣活著》。
人為什么活著?應當怎樣活著?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能夠互通的,雖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進取、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著。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說: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于饑餓,也是為了鍛煉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完美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能夠努力讓自我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獲,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境郁悶,但當事情過去后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堅持進取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堅持謙虛真誠的態度,盡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拿我們的工作來說,總有人抱怨廣告占用了太多版面,也聽人說誰踩了誰的線,是誰在本該截稿的時候還沒拿出稿子來,或者是誰不管稿件資料如何就只管把自我的稿子放在頭條位置……這樣的情景我們幾乎天天碰見,摩擦也不少見。但如果在摩擦發生之前,我們能夠嘗試著將心比心,或是設身處地,有些摩擦和爭議說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堅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理解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說,事已如此,生氣并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我?所以,還不如一笑而過。
或許,我們能夠學習作者避免煩惱的一些方法:
1、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2、堅持謙虛絕不驕傲;
3、每一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著每一天煩惱一下;
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
5、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讓我們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