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寒假里,大家都想出去玩。有人想參加冬令營,有人計劃要出國,有人想到游泳池去游個痛快,而我也有寒假的好去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寒假春節調查報告作文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寒假春節調查報告作文1
一、辦年貨
1.調查地點:家里
2.調查內容:特色年貨
灌香腸了!媽媽先準備了薄如蟬翼的小腸皮,再把豬肉切碎。接著就是靠真本事的時候了:媽媽在碎豬肉里摻上鹽、味精、料酒和各種調味品,再攪拌著。然后用灌香腸的專用工具,在小的那頭套上小腸皮,大的那頭往里面加上豬肉。這個工藝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勻,用料均勻,這樣子做起來的香腸才好看。
香腸做好了!看著這紅白相間的精美的香腸,我讒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禮
1.調查地點:小姑家
2.調查內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媽媽就拉著我起床,說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興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飛機去小姑家。
媽媽把餅干和牛奶等禮品放在車踏板上。不一會兒,就到了小姑家。我樂呵呵地想:小姑看見我和媽媽來她家,肯定會嚇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陣門鈴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小姑打開大門,定睛一瞧:是我和媽媽,果然頓時怔住了,30秒過后,才反應過來。連忙叫我們兩個人進門,還邊走邊“責怪”:來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聲?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我和媽媽只能在后面偷笑。
進了屋,媽媽叫我把“年禮”拿出來,送給表弟。弟弟傻笑著,開心地把我拉回房間吃餅干去了。媽媽也和姑姑互報祝福。整個小屋里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我們被幸福包圍著。
再來看看這屋子:收拾得干干凈凈,不豪華但令人心情愉悅;桌子上換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買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著:新的一年來臨,我們要煥發新的活力!
三、美化居室
1.調查地點:我家
2.調查內容:衛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們招手了,除了買年禮、辦年貨,是不是應該做一做衛生來迎接新年呢?
光說不做假把式,我們一家三口立刻“武裝”起來了:媽媽穿著圍裙,拿著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掃廚房和衛生間;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掃帚——他負責客廳及陽臺;我則手提水桶,準備抹布——因為我的管轄區是兩間臥室。
“滴答——滴答——”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三個人臉上沾滿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區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臺上一塵不染;地面幾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鏡子一樣;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凈凈;就連客廳的兩盆幸福樹也被我們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費了不少力氣!不過現在看著這屋子里窗明幾凈、清清爽爽,心情便跟著舒暢起來了。
是什么讓我們揮灑汗水,辛苦勞動呢?我想是新春的動力,要我們改頭換面。春節,我們將以嶄新的面貌去迎
寒假春節調查報告作文2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春節更是如此。春節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語境下,是最隆重的節日。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與宗教、祭祀、慶典、聚會等相聯。傳統的春節,有關于“年”獸、萬年創建歷法、熬年守歲、貼春聯、賞冰燈等各種傳說;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弊?、守歲、爆竹、拜年、看大戲、鬧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食俗;還有大年初一不掃地、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風俗……
春節文化的魅力,使春節成為最有凝聚力的節日。每當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每年一度上億人次的“春運”高潮,說明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與春節相關的年俗,早已由一種禮儀漸變為一種打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一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脈的習慣、一種浸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活動目的:
了解春節的習俗,了解春節的各地民族習慣。
活動形式
1、了解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最期盼的日子。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從形式上的過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進而了解春節的由來、禮節及相關習俗。
2、到超市、飾品屋、節日禮品屋等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并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有關各地民族春節的信息。培養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匯總和應用的能力。
接它!
寒假春節調查報告作文3
又是一個寒假來臨,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同學們都洋溢在一片喜慶祥和之中,準備買新衣,購美食盡情消費,高高興興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我們的數學周老師卻布置了一個有些“特別”的作業。那就是:按照規定準備二十張表格,記下過年前十天和后十天的消費情況,買什么東西及花的錢數要寫的清清楚楚。這個作業自然難不倒我,每天晚上,我都會拿出表格認真的將一天的消費寫下來,不寫不知道,一寫嚇一跳,當寫完前十天時,我發現每天的消費都很多,而且有許多錢都是沒有必要花的。
二月四日我生日那天,媽媽帶我去西餐廳花了好幾百,事后我們一致認為,買個蛋糕一家人在家吃頓飯就很好了,不應該去西餐廳,現在政府提倡節儉,反對浪費,我們一定要積極遵守。我擬好了一個家庭消費表格:一個月逛兩次超市,每次消費定在兩百塊錢以內,如果臨近過節定在五百塊錢以內;一個月去一次飯店,每次消費在一百五十元以內;每天花錢在五十元之內(除特殊情況)。
二月七日逛超市,花了三百多元,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買了什么重要的東西呢,辛辛苦苦提回家翻開袋子一看,里面裝的全是:飲料、面包、香腸、酸奶等等,零食買了一大堆,主食卻沒有。到了第二天,媽媽和我望著空空如也的廚房,感到很無奈,又有什么辦法呢?只好再去買菜啦。自從那次逛超市之后,我們全家人有了一個教訓,去超市一定要先買實用的東西,最后可以買一點零食。最好出發前列出明細表,把要買的東西寫上,完全按照計劃買。
我發現我所畫的春節前十天的折線統計圖總是大起大落,今天,去超市花了好幾百元,折線急速上升,明天只買了午餐,花了十幾元,折線急速下降。這說明我們家消費情況很不穩定,這也代表著我家的營養情況忽高忽低,今天吃的很好,明天就可能沒有菜了,我想只有消費穩定了,才是過日子的長久之計呀。
我認為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合理的支配錢。有些人,春節期間大吃特吃,大買特買,瘋狂消費,過了一個奢侈而又暫時快樂的春節,可是春節過后就變得身無分文,不得不苦苦地等著發工資。這絕對是一種不理智的消費觀念。姥姥說:過日子要細水長流,天天奢侈的消費,絕對不是長久之計。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做一個聰明理智的消費者:買東西時不要被商家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不要被精美的包裝所誘惑,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每天只花幾塊錢,看起來不是很多,可是,一元兩元加起來,就會積少成多。我們還沒有踏上社會,體會不到父母掙錢的辛苦,只懂得大手大腳的花錢。通過這個春節的消費調查,我和父母下定決心一定要改善我們家的消費觀念,每月工資發下來后將一部分錢存入銀行,或進行投資,留下必要的開支,精打細算的花好每一分錢。新的一年開始了,希望大家都能成為理財能手,都能做到勤儉節約、合理消費!
寒假春節調查報告作文4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而春節的習俗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現在,許多國家也有了過春節的習俗。
在世界上,據統計,除了中國外還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把春節定為法定節日。
他們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萬人購年糕春節是新加坡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年市上,各種年貨琳瑯滿目,一應俱全。過去中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飯等,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幾乎都保留了下來。至今,新加坡華人們還認為,年糕象征著“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戶戶過春節的必備品。新加坡還從中國的廣東和香港等地進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應市。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年市選購年糕等年貨。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后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并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后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后,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于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并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
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墻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后輩瞻仰。
寒假春節調查報告作文5
隨著寒假的開始,春節的腳步也近了。春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并不陌生,可是關于春節的習俗,你們了解嗎?今天我就帶大家更深一步的了解春節吧!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元日》中蘊藏著關于春節的兩大習俗,那就是放鞭炮、貼春聯。據說,從前有一個叫“年”的猛獸,每逢臘月三十就出來禍害人間,無惡不作。但是,有一年的臘月三十,“年”來到一個村莊,看見兩個牧童在耍牛鞭,噼啪作響,嚇得趕忙溜走。它又到來一個村莊,看到一戶人家曬著大紅衣裳,嚇得望風而逃。后來,它又竄到另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屋里燈火通明,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夾著尾巴溜了。就這樣,人們摸準了“年”怕響、怕紅、怕光的特點。以此想到辦法驅趕它,后來就演變成了現在過年放鞭炮、貼紅春聯等習俗。
年夜飯自然是春節習俗的重頭戲了,不僅代表著團團圓圓。年夜飯的菜除了美味可口,還十分有講究。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魚,“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年年有余”;一是火鍋,火鍋煮沸,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有些地方,還會多一道甜食,祝福以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當然,這種熱鬧的節日怎么能少了小孩子呢?大年初一這天,小孩子會穿上新衣服和大人們一起去向長輩拜年,祝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同時也會收到長輩們的“壓歲錢”。“壓歲錢”又名“壓祟錢”,也是春節傳統習價之一?!八睢本褪遣患臇|西,據說“壓歲錢”可以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們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悄悄告訴你,南北方春節的習俗也有所不同哦。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因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把餃子煮好后端上桌子象征著“新年發大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而南方人多數做年糕和湯圓,年糕諧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湯圓也叫“團子”“圓子”,代表“團團圓圓”。
不僅南北方過年有差異,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春節習俗。比如回族人正月初一一般吃面條和燉肉,初二才吃餃子;滿族人春節前要做滿族的傳統糕點——薩其瑪。他們春節還十分喜愛戴象征著“歲歲平安”的荷包,民間也會相互贈送。而彝族人初一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會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這水來梳洗、煮飯,以示辭舊迎新……
春節的習俗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習俗。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節的習俗也會發生變化。比如“壓歲錢”也會變成了微信紅包;為了保護環境,放鞭炮也被禁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環保無污染的電子鞭。
聽了我的介紹,大家更了解春節了吧。在這里提前祝大家春節快樂,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