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武王在太公望輔助下滅商,于是偃武修文,放馬于華山之南,放牛于桃林之野,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
(2)周武王問太公望說:“我想用最少時間來了解用人的要領?!?。
(3)呂尚又稱“太公望”,其后人中也有人以其稱號為氏,稱“望氏”,世代沿用至今,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4)武王即位,太公望任太師,周公旦任輔相,召公、畢公等人左右輔佐武王,按照文王生前的安排承繼他的事業。
(5)帝辛31年,周文王在畢地訓練軍隊,于渭水陽發現了太公望,再之后立太公望為軍師。
(6)在這種環境下,周公一壁向太公望、召公奭詮釋自己的良苦專心,一壁組織力氣,出師東征,討平兵變。
(7)因此,姜子牙又被人敬稱為“太公望”。
(8)有說法稱,他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都是周武王的股肱之臣,合稱“周初四圣”。
(9)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10)為此,武王召集周公旦、召公爽和太公望進行了“專題討論”,最后決定采納周公旦“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新舊”的懷柔政策。
(11)我們的古人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一人得位,天下大治”的格言,周得太公望而代商而興,齊桓公得管仲而霸天下,劉備三顧茅廬,勢成三分……
(12)漢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后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
(13)歷史文獻記載這位顯赫人物的稱呼許多,如姜子牙、姜尚、太公、太公望、呂尚、呂望等等。
(14)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十五子,也是周武王姬發的胞弟,因滅商有功,與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合稱為周初“四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