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隰
〈名〉
(1) (形聲。阜:土山,與土地有關。本義:低濕之地)
(2) {同本義}[swamps]
隰,阪下濕也。——《說文》
下濕曰隰?!稜栄拧め尩亍贰@钭ⅲ骸爸^土地窊下常阻洳,名為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p>
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公羊傳·昭公元年》
原隰底績。——《書·禹貢》
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吨芏Y·大司徒》
牧隰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注:“隰皋,水厓下濕。”
平原之隰。——《管子·形勢》。注:“下澤也?!?/p>
丘隰水潦?!痘茨献印r則》
山有榛,隰有苓?!对姟ぺL·簡兮》
南望原隰。——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隰草(低濕地方所生長的草);隰皋(水邊低洼,生長牧草的地方)
(4) 新開墾的田地 [newly cultivated farm]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对姟ぶ茼灐ぽd芟》
隰【戌集中】【阜部】 康熙筆畫:22畫,部外筆畫:14畫
〔古文〕《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
音習?!稜栄拧め尩亍废聺裨悔??!墩f文》阪下濕也?!夺屆汾?,蟄也。蟄,濕意也?!稌び碡暋吩舻卓儭!对姟ぺL》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詩·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对]》汾隰,汾水邊也?!夺釢h·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对]》二水名?!鸢捶谮?,當從左傳註。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肚皾h·地理志》西河郡隰成。
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对]》陘隰,地名。
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
又姓?!蹲髠鳌べ揖拍辍俘R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又《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玉篇》同。《集韻》或作
濕。
隰【卷十四】【部】
阪下溼也。從?聲。似入切〖注〗
,古文。
(隰)阪下溼也。釋丘曰。下溼曰隰。又曰。陂者曰阪。下者曰隰。葢上隰指平地言之。下隰指阪言之。阪形固高、而其四旁窊溼處亦謂之隰也。許用後說者、以其字從也。從
。?聲。似入切。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