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謫
謫、讁
〈動〉
(1) (形聲。從言,啻(
)聲。本義:有意指摘,責備)(2) 同本義 [blame;censure]
謫,罰也。——《說文》
罰罪者曰謫。——《通俗文》
國子謫我?!蹲髠鳌こ晒吣辍?/p>
則自取謫于日月之災?!蹲髠鳌ふ压吣辍?/p>
善言無瑕謫?!独献印?/p>
窮年不相謫發?!读凶印ちγ?/p>
公會齊侯于 濼,遂及 文姜如 齊。 齊侯通焉。公謫之?!蹲髠鳌せ腹四辍?/p>
室人交遍謫我?!对姟ぺL·北門》
(3) 又如:謫疑(指摘懷疑);謫我(譴責我);謫罵(責罵);謫譴(譴責);眾口交謫
(4) 降職并外放 [exile;banish;relegate a high official to a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誼既以謫去,意不自得?!稘h書·賈誼傳》
謫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陽樓記》
只因勸酒蟠桃會,誤犯天條謫翠微?!斗馍裱萘x》
(5) 又如:謫降(降級下放到邊遠地方);謫發(發配邊疆);謫官(謫宦。謫吏。被貶降的官吏)
◎ 謫
謫
〈名〉
(1) 被罰戍邊的罪人 [a high official to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徙謫實之初縣。——《史記·秦始皇本紀》
(2) 缺點;過失 [fault; mistake]
善言無瑕謫。——《老子》
謫【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1畫
《唐韻》《集韻》《韻會》陟革切,音摘。與讁同?!稄V雅》責也?!队衿肪桃玻镆?,過也,怒也。《類篇》罰也。《左傳·成十七年》國子謫我?!对]》譴責也?!妒酚洝ど晖兰蝹鳌纷h以謫罰,侵削諸侯。《前漢·武帝紀》天漢元年,發謫戍,屯五原。《老子·道德經》善言無瑕謫。
又變氣也?!蹲髠鳌ふ讶荒辍啡帐加兄啞?/p>
又《玉篇》治革切《集韻》士革切,音賾?!稉P子·方言》怒也?!对]》相責怒也。
又《集韻》丁歷切,音的。亦罰也。
又葉竹棘切,音陟?!读谠途藤x》幸皇鑒之明宥兮,纍郡印而南適。惟罪大而寵厚兮,宜夫重仍乎禍謫。《說文》本作。
謫【卷三】【言部】
罰也。從言啻聲。陟革切
(謫)罰也。從言。啻聲。陟革切。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