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鉅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諱,改用字代名,號雪樓,又號遠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屬湖北)。元朝名臣、文學家。程鉅夫少與吳澄同門。南宋末年,隨叔父降元,入為質子。因受元世祖賞識,累遷至集賢直學士,并參與編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年),追贈大司徒、柱國,追封楚國公,謚號“文憲”。程鉅夫歷事四朝,為當時名臣,其文章雍容大雅,詩亦磊落俊偉。有《雪樓集》三十卷。 程鉅夫的詩文(59篇)
仕途開端
程鉅夫的祖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程鉅夫五歲就學,由于長輩諄諄教誨,家學淵源深厚,他從幼年時代開始就顯得出類拔萃,文思敏捷,過目成誦,十七歲開始從學于龍淵先生胡自明,十九歲開始游學于臨川臨汝書院,從學于徽庵先生程若庸,和翰林學士吳澄是同窗,都是教育家李燔的三傳弟子。
叔父程飛卿于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任建昌軍(今江西南城縣)通判,程鉅夫隨其叔父來南城寄居。
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將攻南城,程飛卿獻城降元,因程鉅夫是叔父的嗣子,作為人質進京。
至元(1264年—1294年)年間,授宣武將軍、管軍千戶。元世祖忽必烈曾召見他,問他南宋賈似道為何許人。他應對極詳,忽必烈甚喜;忽必烈讓他書寫筆札以觀其才能,他立即寫了二十多幅筆札呈上,忽必烈很驚奇,問他擔任何職,他稟告說是一千戶。忽必烈對近臣說:“朕觀此人相貌,已應貴顯。聽其言論,的確聰明有見識,可安排為翰林?!辈痪?,求相火禮霍傳旨召他至翰林院,因見他年輕,就任命他為應奉翰林文字。忽必烈囑咐他:“從此國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證,都應該為膚言之。”他頓首謝恩說:“臣本疏遠之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敢不竭力以報答陛下?!背题牱蚬⒅备已?,深得忽必烈信任。不久后,升為翰林修撰,再任集賢直學士,兼秘書少監。
展露頭角
程鉅夫是元朝開國以來最先得到重用的南人之一,這與其機遇、才能、忠誠、通曉典章制度,且又熟悉江南情況、能與南宋遺民溝通感情是分不開的。
當時元朝廷將人分為五等,一為蒙人,二為鮮卑人,三為色目人,四為漢人 (中原一帶漢人),五為南人,即江南一帶的漢族人,本來南方漢人文化程度較高,但因原在南宋境內,元朝政府就有意去壓制、歧視。
為改變這種局面,至元十九年(1282年),程鉅夫奏陳五事:
一、取會江南仕籍;
二、通南北之選;
三、立考功歷;
四、置貪贓籍;
五、供給江南官吏棒祿。
這五件事是為了爭取江南人與北方人有同等選拔提升的機會,享有同等待遇的權益,并制定章程,不管南人還是北方人,都應同樣因功而獲獎賞,因貪贓枉法而受懲罰。朝廷基本上采納了他的建議。
至元二十年(1283年),加翰林集賢院學士、同領會同館。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當面向忽必烈提出:“首先應興建國學,請求派遣使者到江南去,搜訪遺逸。御史臺、按察司都應參酌使用南北之人?!焙霰亓倚廊煌饬?。次年,立尚書省,忽必烈下詔以他為參政政事,他一再推辭。忽必烈計劃任命他為御史中丞,臺臣說:“程鉅夫是個南人,況且年輕,不可重用?!焙霰亓掖笈f:“你沒有用過南人,怎么知道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臺院都必須參插用南人?!庇谑浅题牱蛉砸约t直學士職,加拜侍御史臺事,不久,朝廷派他奉詔往江南一帶徵訪賢能。
起初,書寫詔令都是用蒙古文字,自決定派人到江南搜訪遺逸以后,忽必烈特地命令可以用漢字書寫詔令。臨行時對程鉅夫說:“早就聽說趙孟頫、葉李二人有名望,請務必招此二人來?!背题牱虻浇弦院?,除招致二人進京外,又舉薦了余懲、萬一鄂、張伯淳、胡夢魁等二十余人,均一一安排了臺憲及文學之職。程鉅夫回到朝廷后,將他在民間所看到的治政利病上奏給忽必烈,希望朝政有所改進,這在客觀上,有利于階級矛盾的緩和。由于推薦南人出仕的措施與他禮賢好士、興儒重文的態度與行動,大大緩和了蒙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也使蒙人逐漸接受了漢人的高度文化。后來元朝廷能夠恢復科舉、編修圖書等文教事業,莫不與程鉅夫的意見有關。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復設中書省,授程鉅夫為參知政事,他堅辭不就。又命其為御史中丞,言官認為程鉅夫是南方人又年輕,不宜重用。忽必烈斥之,并規定各部院必須選用南人。遂以集賢院直學士拜侍御史,行御史臺事。程鉅夫奉詔前往江南求賢,并以漢字書寫詔書。經其薦舉,趙孟頫、吳澄等二十余人均被安置臺憲或文學之職。還朝,奏陳民間利弊五事;授集賢學士,仍還行臺。
得授重任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丞相桑哥專權,法令苛急,四方騷動。程鉅夫時任江南行臺御史,他毅然入朝上疏,請求彈勸桑哥。他面見忽必烈,直言:“臣聽說天子之職,最重大的事就是選擇宰相。宰相之職,最重要的事就是迸賢任能,如果不以進賢為急務,只是用心事在增殖財貨上,這就不是為上為德、為下為民之意。從前漢文帝向相國周勃問及刑獄與錢谷事,周勃回答不出來。推說,刑獄事應問廷尉,錢谷事應問治粟內史。漢文帝不悅,因為宰相要上理陰陽,下順萬物之宜,對外鎮撫四夷,對內親附百姓。這是宰相的職責。如今權奸用事,所任命的官員,大多是貪財邀利之人,江南一帶,盜賊不斷,就是因此之故。臣認為應罷除貪利之官,推行恤民之事,這對國家是大有好處的?!鄙8缏勚笈瑢⑺吡艟?,不放回江南,并六次奏請殺他,忽必烈均未準許。
至元三十年(1293年),程鉅夫出任閩海道肅政廉訪使。他興辦學校,注重教化,一時僚吏畏其嚴明的法紀,百姓愛戴這位慈善的長官。
大德四年(1300年),調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使。到任后,首先就整治了行省平章事家中一個禍害百姓的家奴,引起了震動,一時上下法紀肅然。其時,他注意選拔人才。如龍興富城(今江西豐城)人揭傒斯,刻苦好學,這時正在漫游湘漢,程鉅夫聽說有這樣一位好學的年輕人,立即召見他,誦其詩文,大加贊賞,經他推薦,揭傒斯出任國史編修官,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并在文史方面頗有成就。
大德八年(1304年),程鉅夫被拜為翰林學士,參與中書省議事。
大德十年(1306年),因天旱時又突起風暴,星象有變。程鉅夫應詔奏陳弭災除害之策,他提出敬天、尊祖、清心、持體、更化五條。成宗認為很正確,加以采納。其時云南省臣提出:世祖曾親征云南,民眾愿意在點蒼山刻石以紀功德。成宗便令程鉅夫撰文。
大德十一年(1307年),程鉅夫任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使,復留為翰林學士。成宗崩,他奉命修《成宗實錄》。
至大元年(1308年),《成宗實錄》修成。次年,至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
至大三年(1310年),程鉅夫復任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使,調任浙江東海右道肅政廉訪使,留為翰林學士承旨。
皇慶元年(1312年),主修《武宗實錄》。
皇慶二年(1313年),程鉅夫應詔上奏陳桑林六事,觸件宰相意。次日,仁宗派近臣去安慰他說:“中書省集議,惟卿所言最恰當,以后望暢所欲言,不須顧忌?!庇谑窃t程鉅夫與平章政事(宰相)李孟一同議政。參知政事許師敬欲推廣貢舉法,程鉅夫建議“經學當主程頤、朱熹傳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仁宗命令程鉅夫起草詔令推行其主張。
致仕歸家
皇慶二年(1313年)三月,程鉅夫以老病求致仕還鄉,末獲準許。詔令由太醫給藥物治療,安排他兒子程大本為郊祖署令,以便就近侍養。并時時派近臣去看望他,安慰他說:“卿乃是世祖舊臣,惟忠惟貞,其勉加餐粥,只是要稍留京師,以寬膚心?!焙笠娝麘B度堅決,仁宗才同意。行前特授程鉅夫光祿大夫,贈上尊稱號,命廷臣以下官員至大都齊化門外餞別,并令行省等對程鉅夫經常加以慰問。
程鉅夫先后得到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位皇帝的倚重,是元朝信任、重用的少數南方籍官員之一。
延祐五年七月十八日(1318年8月14日),程鉅夫去世,享年七十歲。
泰定二年(1325年),追贈大司徒、柱國,追封楚國公,謚號“文憲”。
上賜潘司農龍眠拂菻婦女圖。元代。程鉅夫。 拂菻迢迢四萬里,拂菻美人瑩秋水。五代王商畫作圖,龍眠后出尤精致。手持玉鐘玉為顏,前身應住補陀山。長眉翠發四維列,白氎覆頂黃金環。女伴駢肩擁孤樹,背把閒花調兒女。一兒在膝嬌欲飛,石榴可憐故不與。涼州舞徹來西風,琵琶檀板移商宮。娛尊奉長各有意,風俗雖異君臣同。百年承平四海一,此圖還從秘府出。司農潘卿拜賜歸,點染猶須玉堂筆。天門蕩蕩萬國臣,驲騎橫行西海濱。聞道海中西女種,女生長嫁拂菻人。
趙一德季潤忠孝詩。元代。程鉅夫。 南昌趙氏子,早歲遭艱虞。骨肉不相保,萬國為囚俘。釋縛燕趙間,遂為鄭家奴。蕩蕩天宇闊,亹亹日月徂。轉瞬四十年,朝夕勞且劬。主翁豈無恩,不得齊民俱。主翁父子沒,悉力持且扶。有客南昌來,解后談厥初。問知家中事,五內猶摧刳。父兄死未葬,有母八十馀。再拜主母前,涕泗下漣如。委曲陳其情,愿母哀其愚。主母為之悲,暫許奉康娛。星言整去裝,策馬登長途。山川日以異,旬朔奄相踰。日暮不留行,忽已臻其廬。升堂拜慈母,再世得相于。慟哭父兄前,鄰里皆欷歔。生者幸少慰,死者歸黃壚。主恩不可忘,母養不可虛。黽勉與母辭,復返鄭氏居。主母驚且喜,左右咸歡呼。趙子令至前,授以咫尺書。汝孝通神明,汝義薄天衢。永為故鄉民,汝去初躊躇。趙子再拜謝,灑血滿襟裾。主恩一未報,何用早歸歟。主翁積忠勞,封謚焉可無。穹碑表墓畢,逝將還故墟。主翁有遺嗣,無罪倏見誅。奮身伏王庭,誓死訴冤誣。白日回其光,天道劃昭蘇。豈獨全鄭門,高風動皇都。滔滔天下者,回首成榛蕪。安知磊落人,淪此氓隸徒。飛檄下九天,大字旌其閭。郁郁文獻邦,盛事映梅徐。母壽涉千齡,聞有駟馬車。吾聞善必報,此理天不渝。我作忠孝詩,永激頑懦夫。
秋江釣月。元代。程鉅夫。 荷蓑非避世,持竿不求賞。夙抱江海心,寧為利名鞅。天明紫煙里,日暮清波上。四顧無人知,孤舟自來往。
和陶詩。元代。程鉅夫。 秋風吹庭樹,密葉潛銷落。玄燕寧久翔,白雁紛南泊。清晨得樽酒,冥然還獨酌。年運倏徂謝,春秋焉能托。依依仰先哲,緬邈空述作。江漢日東流,寒花繞叢薄。開卷撫休運,振衣望丘壑。
送札法經歷赴山西幕。元代。程鉅夫。 我昔居南臺,與君日相從?;厥兹?,謂君已飛翀。及茲復相見,微名不償功。雖蒙圣主知,進退何從容。好爵誰不縻,君視如飄風。寧為正直窮,不為壬巧通。歘起佐西幕,激烈孝與忠。別我升車行,念我雙鬢蓬。君行展高材,一罄平生胸。我志在丘壑,眷焉息微躬。冥冥朝陽鳳,夏雨生梧桐。寂寂澗底松,蒼然歲寒中。勖哉君子心,庶用存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