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
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
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
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
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
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
維南有崇山,恐與川浸溜。
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
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
這首《九日寄岑參》,屬于寄贈之作,相當于一封詩歌體的書信。這一類詩作,應酬性色彩較濃,內容往往比較空泛。然而,這首寄贈詩卻大不相同。杜甫的這首詩寄贈岑參,一方面表達重陽節不能共賞秋菊把酒論詩的遺憾與惋惜,一方面對于天災給蒼生帶來的苦難抱有一定的關懷和同情。詩中既有寄贈之作的一般特點,對友人表示懷念和問候,又有涉及當時的社會生活,即因大雨成災對蒼生稼穡表示的關切和憂慮。
這首詩較長,按其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從開頭“出門復入門”,到“難為一相就”,敘述訪岑而阻于雨,與岑參的住處曲江雖然不遠,但卻不能去探訪,倍覺思念,表現出了與岑參的深厚友誼。
第二段,從“吁嗟乎蒼生”,到“小人困馳驟”,由大雨而聯想到這場雨給蒼生百姓帶來災害??雌饋?,這一段似與岑參或杜岑友誼沒有直接聯系,像是節外生枝。但細想還是有其內在聯系的。這倒不僅僅在于都是說大雨,而是他們都是詩人,民間的疾苦是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所以下一段內容,又回到作為詩人的岑參上來。
第三段,從“維南有崇山”到全詩的收尾,歸結到岑參的詩歌創作活動。從詩歌本身來說,這里既寫出了杜甫與岑參這兩大詩人之間的友誼,也表現出杜甫對民間疾苦的關心。然而,過去有的詩論家認為這首詩的內容還不止于此,而是詩中喻指當時的朝政。據考,天寶十三載秋,大雨成災,宰相楊國忠卻取好莊稼來,向玄宗皇帝說:“雨雖多,不害稼也。”實際情況是否如此,當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但無論有無寄托,杜甫對蒼生百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則是沒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