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上片“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這個“花深處”,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詞人為了排憂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朧之中,詞人受潛意識的支配,仿佛覺得自己劃起了小舟,正輕松自如地隨著溪流浮泛,朝桃花源進發。路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詞人十分欣喜,他左顧右盼,不知不覺中,已“林盡水源”,來到了“花深處”。閱讀這兩句,關鍵是要抓住“醉”這個核心詞語。醉入夢鄉,本是常事,所以說這兩句是寫夢境幻象?!皦m緣相誤,無計花間住?!笔窃~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塵緣,本為佛教名詞。佛教認為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觀在這兒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類。假如自己不出來求仕為宦,就不至于有此時的遷謫之禍,這就是“塵緣相誤”。而此刻身受官府羈絆,即使想找一個類似于“桃花源”的遠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這就是“無計花間住”。
下片“煙水茫?!彼木洌耸窃~人有意識地擇取人世間的四種凄涼景象,來影射他黯淡、感傷的心境?!盁熕C!?,則前途渺遙可知;“千里斜陽暮”,暗示著詞人的處境將每況愈下;“山無數”,正是阻力重重、難回朝廷的象征;“亂紅如雨”,就是說美好事物正在橫遭摧折。這四種景象并集一起,凝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詞人雖無片言只語關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滿紙面。結句“不記來時路”,源于《桃花源記》。陶潛說,武陵漁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處處作了標志,“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边@個結句正暗應了題目和開頭,道出了詞人夢醒之后無路可走的窘境和苦況,表達了他“抽身退步悔已遲”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緒。
這首詞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無端遭受打擊,導致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并由此產生了對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評論者認為句句都有暗寓,這只能是一種猜測。此詞所表現出的那種迷離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觀在藝術上喜歡朦朧美的一種手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