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志》是中國清代長篇小說名,作者俞萬春(1794—1849),此書草創于道光六年(1826),寫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間凡“三易其稿”,首尾歷22年。本書中,作者仇視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起義的思想與金圣嘆一致,所以他緊接金圣嘆“腰斬”過的七十回本《水滸傳》,從七十一回寫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張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書為《蕩寇志》,此書的初刻本卻又署書名為《結水滸傳》。
《狄公案》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狄梁公全傳》,清末長篇公案小說,作者名已佚,共六卷六十四回。前三十回,寫狄仁杰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后三十四回,寫其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故事情節較為細致縝密,帶有政治色彩。
《云笈七簽》是擇要輯錄《大宋天宮寶藏》內容的一部大型道教類書。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當時任著作佐郎的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后,又擇其他認為的精要萬余條,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間輯成本書進獻仁宗皇帝。
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采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
《知言》是中國宋代胡宏的哲學著作,初稿系論學語錄和隨筆札記,后經多次校訂而成書。《知言》原本至明代已不見傳世,明弘治年間新安陳敏政于吳中得舊本,整理編次別為6卷,世間始有刻本,然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傳本《知言》字句舛謬,次序顛倒,多失其真。今所傳版本,有明吳中坊刻本、明刊《諸子萃覽》本、《格致叢書》本、《子書百種》本、清粵雅堂本等。
《越絕書》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漢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譽為“地方志鼻祖”。其中有些記述,不見于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
《明夷待訪錄》誕生于明清之際,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啟蒙性質的批判君主專制的名著。該書通過對歷史的深刻反思,總結了秦漢以來,特別是明代的歷史教訓,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進一步的民主觀念,具有鮮明的啟蒙性質和民主色彩,被梁啟超稱為“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
《武林舊事》成書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為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全書共十卷。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為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