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比喻水平越來越低下,以至于不屑評論。典出自吳國季札在魯國觀賞樂舞,發現從鄶國起技巧都很差而未作評價。
英except so-and-so,none of them was worth a dime; those following are not worthy to be commented upon;
⒈ 亦作“自鄶而下”。亦作“自鄶無譏”。
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 公子札 ﹞請觀於 周 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 鄶 以下無譏焉。”
后因以“自鄶以下”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 唐 盧照鄰 《寄裴舍人遺衣藥直書》:“斯亦古君子之大悲也,自 鄶 而下,曷足譏焉?!?br />宋 張孝祥 《丑奴兒》詞:“無雙誰似 黃郎子,自 鄶 無譏,月滿星稀,想見歌場夜打圍?!?br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宋史》:“《宋史》、《元史》皆乙部自 鄶 以下,而《宋史》事實浩繁,尤難修訂?!?br />郭沫若 《雄雞集·關于大規模搜集民歌問題》:“太史公 的觀點是反統治者的,所以《史記》所提供的史料,比《漢書》可貴,后來的史官更是自 鄶 而下了?!?br />亦省作“自鄶”。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但近代國史,通多此累,有同自 鄶,無足致譏?!?br />《舊唐書·音樂志一》:“延陵 有自 鄶 之譏, 孔子 起聞《韶》之嘆。”
宋 陸游 《示子遹》詩:“元 白 纔倚門, 溫 李 真自鄶?!?/span>
⒈ 春秋時,吳國季札曾于魯國聆賞各國樂詩并評論之,唯自鄶國以下者均不再評論。典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后比喻程度太低,不屑評論。
引唐·盧照鄰〈寄裴舍人遺衣藥直書〉:「余以其為人也,名過其實,然窮達之際,則西狩獲麟,所不能免,斯亦古君子之大悲也,自鄶而下,曷足譏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