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情理。
例物情世態。
英principle;
⒉ 人情。
英human feelings;
⒊ 人心。
例事多放濫,物情生怨。
英popular feeling;
⒈ 物理人情,世情。
引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情不繫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
唐 孟浩然 《上張吏部》詩:“物情多貴遠,賢俊豈遙今?”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二:“華亭 王文恭 公寬然長者,于物情多所未諳。”
⒉ 物的情狀。
引唐 劉威 《游東湖黃處士園林》詩:“物情多與閑相稱,所恨求安計不同。”
清 俞國賢 《與史文茲飲月下》詩:“物情猶惜晚,吾鬢已成翁?!?br />魯迅 《且介亭雜文·<看圖識字>》:“即如《看圖識字》這兩本小書,就天文、地理、人事、物情,無所不有。”
⒊ 眾情,民心。
引《后漢書·爰延傳》:“事多放濫,物情生怨?!?br />《北齊書·段榮傳》:“除 山東 大行臺、大都督,甚得物情。”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別集·彭晉叟》:“胡穎 為 浙西 憲,政尚猛厲,物情不安?!?br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海忠介撫江南》:“自丁亥有 凌司馬 洋山 毆諸生一事,大拂物情。”
⒈ 事物的情狀、道理。
引三國魏·嵇康〈釋私論〉:「體亮心達者,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賤而通物情?!?br />唐·劉威〈游東湖黃處士園林〉詩:「物情多與閑相稱,所恨求安計不同?!?/span>
⒉ 人心、民情。
引《后漢書·卷四八·爰延傳》:「所以事多放濫,物情生怨?!?br />《晉書·卷一一六·姚襄載記》:「時或傳襄創重不濟,溫軍所得士女莫不北望揮涕。其得物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