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謂眾口不斷毀謗,會致人于死地。亦作:積毀消骨。
⒈ 謂眾口不斷毀謗,會致人于死地。
引《史記·張儀列傳》:“臣聞之,積羽沉舟,羣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br />宋 楊萬里 《答陳國材書》:“一事未作,羣咻至積毀銷骨,其何可當!”
魯迅 《集外集拾遺·題<吶喊>》:“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br />亦作“積毀消骨”。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三》:“昔 魯 聽 季孫 之説逐 孔子,宋 信 子冉 之計逐 墨翟,以 孔 墨 之辯而不能自免,何則?眾口鑠金,積毀消骨?!?br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序》:“孟軻 云:‘ 堯 舜 不勝其美, 桀 紂 不勝其惡?!瘋餮允е?,圖景失形。眾口鑠金,積毀消骨,久矣其患之也?!?br />宋 蘇軾 《代滕甫辨謗乞郡書》:“積毀消骨,巧言鑠金,市虎成於三人,投杼起於屢至?!?/span>
⒈ 累積過多毀謗,而使人難以生存自立。形容流言可畏。
引《史記·卷七〇·張儀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