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是畫譜與畫訣的興盛時期,本文就明清畫譜與畫訣的流通狀況作了初步考察。
到了宋代,政府專門出版了官方畫譜,不但對人物畫的功能提出要求,對山水畫和花鳥畫也如此。
爺爺把自己的爺爺留下的畫譜拿了給我們看。都是爺爺、爺爺的爺爺他們畫的。
魯迅于1934年12月在送給許廣平的《芥子園畫譜》上所題的“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們愛情生活的寫照。
不過,據我所知,古代那些不靠繪畫謀生的文人,雖然也畫同樣的題材,但他們的技法與官方畫譜規定的不同。
在這一部分中,特別對趙佶繪畫作品的甄別、書法的審美價值分析及畫譜的編著情況等作了補充分析。
傅抱石先生人物畫的線條極為凝練,勾勒中強調速度、壓力和面積三要素的變化,不同于傳統沿襲畫譜的畫法。
光緒壬辰(1892)年曾為文美齋南紙局用傳統水墨套色印法畫《百花箋譜》兩函共200幅,又用雙鉤畫法制作信箋數十幅,都為津人當作畫譜珍藏以臨摹[造句網/7299120.html]。
今天的北京榮寶齋以其獨特而又古老的饾版水印,曾多次專門復制翻印《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也只能作為欣賞與收藏用了。
在起譜子時,除按制度及拓樣規劃外,細部特點對照歷史照片認真糾正,待彩畫譜子驗定后再施工。